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8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93篇
林业   76篇
农学   104篇
基础科学   36篇
  111篇
综合类   546篇
农作物   60篇
水产渔业   89篇
畜牧兽医   206篇
园艺   98篇
植物保护   5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阔叶树种的研究现状与江西研究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阔叶树种在我国及江西省的研究状况的论述,初步总结了阔叶树种的研究水平及研究方向,指出了江西省阔叶树种研究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江西省今后阔叶树种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以杉木或湿地松为主要树种,用南酸枣、檫树、樟树、乐昌含笑、福建柏、鹅掌楸、蓝果树等作伴生树种,开展了13个类型的混交林试验研究,在定性分析筛选的基础上,初选出9个比较优良的混交类型,再依据Ii=P1h/H+P2d/D+P3v/V计算出混交类型的优选指标,用I标准=I单均+aδn计算出类型的优化标准为6.12.据此对参试的混交类型进行优选,选出的最佳混交类型为杉木+南酸枣、杉木+檫树、杉木+樟树和湿地松+鹅掌楸4个混交类型,供林业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棉花枯、黄萎病菌营养亲和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亚飞  简桂良  马存 《棉花学报》2004,16(3):183-188
介绍了棉花枯、黄萎病菌营养亲和性研究方法和营养体亲和群研究,并着重总结了利用营养亲和群结合DNA多态性技术,研究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Schlechtend:Fr)专化型、生理小种、亲和群之间的关系,以及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dahliaeKleb.)亲和群与致病型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湿地水鸟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湿地生态系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德阳建市20a来,虽曾救护过不少濒危水鸟,但该市的湿地水鸟资源不清。1999年2002年,3次对全市湿地区域内的野生水鸟种类、分布进行了专项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德阳市分布有湿地水鸟9目12科42属78种,大多属于旅鸟和候鸟,留鸟甚少,属中日保护协定水鸟50种,中澳保护协定水鸟16种。论文还就保护德阳市湿地水鸟提出了6条建议。为德阳市政府制定保护湿地水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松毛虫CPV、B.t.林间防治第一代马尾松毛虫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用松毛虫CPV和B.t.进行喷雾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试验表阴:药后18d两种生物药剂的防治效果均在70%以上,B.t.达86.98%,CPV与B.t.的混合使用防效达85.04%。  相似文献   
7.
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型的AFLP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选用41个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代表菌系,在温室条件下,对4个棉花品种鄂荆1号(感)、中棉所12(耐)、文-5(抗)和唐棉2号(抗)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可将供试菌系分为落叶型与非落叶型2类。选取8对AFLP引物PCR扩增的结果中,统计带型稳定、清晰且有多态性的条带,共169条作系统聚类分析,将上述菌系分为2大类,第一类为非落叶型菌系,包括10个非落叶型菌系和1个过渡菌系;第二类为30个落叶型菌系。根据聚类分析建立树状图,发现菌系与地理来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依据菌系致病力强弱分类则相关关系不大。选用25对EcoRⅠ和MseⅠ引物组合,对供试的41个V.dahliae进行AFLP扩增,筛选到2对引物E64(GACTGCGTACCAATTCGAC)、M53(GATGAGTCCTGAGTAACCG)和E49(GACTGCGTACCAATTCCAG)、M65(GAT-GAGTCCTGAGTAAGAG),能分别扩增出433bp和110bp2条仅为V.dahliae非落叶型菌系独有的特异片段,可将落叶型与非落叶型菌系分开,这2条特异片段被命名为EM433和EM110。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多态性丰富的羊草叶绿体非编码区片段,本研究以9个不同地理位置的羊草居群为材料,通过对12个叶绿体非编码区DNA片段测序及其序列间变异分析试图从中找出有遗传差异的叶绿体DNA(cpDNA)片段,并利用有多态性的cpDNA片段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序列ndhF-rpl32、trnL-trnF、trnC-ycf6、aptI-aptH具有比较丰富的变异,可作为下一步研究野生羊草群体遗传学和谱系地理学较为理想的分子标记。在37个羊草个体4条非编码区片段的合并序列中,共检测到15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态性(Hd)为0.928,核苷酸多态性(Pi)为0.00101;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58884,基因流(Nm)为0.17,基因流较小;中性检验Tajima’s D(-1.08542)和Fu’s Fs(-5.301)均为负值,且差异不显著(P>0.10),推测羊草遵循中性进化理论,可能经历过种群扩张;AMOVA结果显示,65%的分子变异出现在居群间,35%出现在居群内;Mantel检验得到,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具有显著相关性(r=0.449,P<0.05);居群分化值Nst 0.386(0.1865)大于Gst 0.234(0.1506),差异显著(P<0.05),表明羊草居群存在分子谱系地理结构。通过系统发育树分析得到,羊草15个单倍型分为两大分支,H2和H10聚为一支,它们与别的居群个体亲缘关系较远,其余单倍型聚为另一支;单倍型网络图显示,H2和H12、H10和H12亲缘关系较远,与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为羊草的种质资源保护、谱系地理学研究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鸽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感染鸽群引起的传染病, 在世界各国鸽场均有流行。介绍了鸽新城疫流行情况及特点, 流行毒株的基因型、病毒的毒力、病毒的抗原特性, 提出在做好鸽场内生物安全控制和精细化管理基础上, 使用市售新城疫疫苗进行合理免疫是鸽新城疫防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中低分子量腐殖酸提高冬小麦磷吸收和产量的机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研究不同分子量腐殖酸与磷肥复合制备的腐殖酸磷肥对作物和土壤磷有效性的影响,为腐殖酸磷肥研发和磷素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利用超滤分级方法,将风化煤腐殖酸分子量分为 > 100 kDa、10~100 kDa和 < 10 kDa 3个部分,获得高 (HAH)、中 (HAM)、低 (HAL) 不同分子量的腐殖酸,采用磷酸与KOH反应法制备普通磷肥 (P)、未分级腐殖酸磷肥 (PHA)、高分子量腐殖酸磷肥 (PHAH)、中分子量腐殖酸磷肥 (PHAM) 和低分子量腐殖酸磷肥 (PHAL) 5种磷肥。采用深100 cm、内径25 cm的土柱进行冬小麦栽培试验,按等磷量原则,设置P、PHA、PHAH、PHAM、PHAL 5个施磷处理,同时设置与4个施磷处理对应的等量腐殖酸处理 (HA、HAH、HAM、HAL),以不施磷肥为对照CK。测定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植株磷含量及不同层次土壤有效磷含量。  【结果】  1) 与CK相比,腐殖酸处理 (HA、HAH、HAM、HAL) 小麦增产不明显。与普通磷肥相比,PHA、PHAM和PHAL处理产量显著提高了14.73%、18.84%、21.37% (P < 0.05),3 个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PHAH增产不明显。PHAL处理千粒重显著高于普通磷肥处理,其余3个腐殖酸磷肥处理增幅未达显著水平。2) PHA、PHAM和PHAL处理籽粒吸磷量较普通磷肥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4.97%、19.45%、22.68%,而PHAH增幅未达显著水平;腐殖酸磷肥处理间秸秆吸磷量没有显著差异。3) 与普通磷肥相比,PHA、PHAH、PHAM、PHAL磷肥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分别提高14.71%、6.01%、18.82%、21.35%和14.95%、1.66%、20.18%、23.03%,磷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2.93、0.51、4.52、5.41个百分点,也以中、低分子量腐殖酸磷肥效果最为明显,腐殖酸中的氧烷基碳、羧基/酰胺基碳、烷基碳结构与小麦籽粒产量和磷肥利用率具有正相关性,与芳香碳、芳香C―O负相关。4) 4个腐殖酸磷肥处理间及其与普通磷肥处理间 0—20、20—40、40—60 cm 土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差异不显著。  【结论】  田间土柱栽培条件下,单施腐殖酸对小麦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增产效果。腐殖酸中的氧烷基碳、羧基/酰胺基碳、烷基碳结构与小麦磷素吸收具有正相关性,低分子量腐殖酸具有较多的烷基碳、氧烷基碳、羧基/酰胺基碳结构,因而低分子量腐殖酸提高磷肥中磷素利用率的作用好于中分子量腐殖酸,而高分子量腐殖酸的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