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1.
丁林贤  应海然 《植物检疫》1994,8(4):235-237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综合治理初报丁林贤,应海然,陈军昂,吴惠玲,周柏良水稻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oryzicolaFangetal)(以下简称细菌条病)是重要的检疫性病害,我市60年代中期曾小面积发生,经扑灭,以后一度销声匿迹。1989年晚...  相似文献   
2.
1989年起我们浙江省金华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研究协作组对水稻细条病从种子处理、秧板消毒、秧苗防治、本田期防治的药剂筛选及防治方法作了试验研究,结果如下:稻种药剂处理,病稻种用强氯精300倍液浸种,盆栽试验结果,细条病的初见期推迟14天,防治效果达73.82%;田间试验结果,移栽后23天时防治效果为63.4%,移栽后55天时防治效果下降到16.32%。秧板消毒效果,每亩用500g 强氯精和双效灵作秧板消毒,移栽后56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4.67%和46.11%。秧苗喷雾防治效果,每亩150g  相似文献   
3.
1989年东阳市植检站针对全市水稻细条病大发生的情况,开展了水稻细条病综合治理防治试验,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实行种子消毒,秧田保护,结合药剂大田防治等检疫和防治技术配套措施,试验结果认为是行之有效的。1990年抓点带面取得初步成绩,1991以卢宅为基点,9个区镇为毛点,示范面积7824亩,以点带面,推动全市早晚稻综合防治,使发病面积减少,为害程度减轻。防治区比非防治区病叶率下降71.3%,病情指数下降75.5%,产量增加19.4%,全市共挽回粮食损失604.58万公斤,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4.
田同试验结果表明:大菜粉蝶颗粒体病毒(PbGV)防治甘蓝地上菜粉蝶幼虫的最低有效剂量在2.3×10~(10)~3.4×10~(10)颗粒体/亩之间;病毒的喷布应在寄主卵与低龄幼虫的高峰期进行,春夏季以在田间寄主卵孵化率近20%时使用为宜。喷布的雾滴细,可以提高防治效果。病毒与乐果、氧化乐果、乙酰甲胺磷等农药临时混用。不降低防治效果,降雨对病毒防治效果的影响不明显。在135.8亩的肪治示范试验中,菜粉蝶的虫口减退率均在90%以上,效果好且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降解毒死蜱的新的微生物资源.[方法]应用最大或然数(MPN)法,通过添加适量复苏促进因子(Rpf)从多种土壤及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分离活的非可培养(VBNC)资源菌种,根据文献报道的已知毒死蜱降解菌株的系统关系综合分析,初步筛选出与已知降解毒死蜱菌种近缘的VBNC菌株并进行降解试验.[结果]共筛选出6株具有毒死蜱降解能力的菌株,其中菌株CHZYR63对毒死蜱的生物降解能力最强,经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后降解率可达70.15%.[结论]可培养化VBNC菌种资源在残留农药降解方面有较大的利用价值,为揭示受染环境中VBNC微生物的形成及其活性化、环境污染物质的共代谢等微生物群体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制药废水中活的但非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细菌的组成与系统关系。[方法]利用土质滤材构建生物反应器,基于复苏促进因子(resuscitation promoting factor,Rpf)对 VBNC细菌的复苏刺激生长作用,采用 MPN (most probable number)法,稀释平板法分离其中复苏可培养化的 VBNC 菌株并解析其16S rRNA基因系统关系。[结果]在 MPN培养系中,Rpf对部分细菌有生长刺激作用。制药废水中存在对 Rpf敏感、复苏可培养化的 VBNC优势菌群;制药废水中对 Rpf敏感的 VBNC优势细菌主要有革兰氏阳性放线菌Microbacterium、Gordonia 和 Leucobacter 属近缘菌,革兰氏阴性菌 Candidimonas、Xanthobacter和 Aminobacter属近缘菌,其中菌株 ZYM1、ZYM3、ZYZR4和 ZYXR1可能属于新种。[结论]研究结果揭示了制药废水中存在 VBNC状态细菌,为研究其形成机理、复苏活性化机制以及制药废水的深度处理等提供重要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分别采用匀浆法、摇床法和冻融法3种前处理,对鱿鱼肌肉组织中的细菌DNA进行提取,构建适于鱿鱼肌肉组织中菌群特征分析的PCR-DGGE方法。结果表明,匀浆处理提取DNA的产率最高,摇床处理次之,冻融处理产率最低,并且3种处理对PCR-DGGE结果无明显影响。利用简单的提高抽提次数并结合DNA稀释法,可有效避开了DNA纯化步骤,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DNA样本的流失,更为真实地反映待测样品中微生物的菌群特征。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桑蚕粪便的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组成,利用高通量测序和平板分离技术分析广西春、夏、秋3季5龄蚕粪中的真菌类群.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3个季节蚕粪样品中的真菌隶属于8门、31纲、77目、181科和311属,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55.98%~84.50%)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6.31%~17.45%);3个季节蚕粪中真菌 DNA 序列的共有OTU聚类数为112个,只占总数的6.78%,表明不同季节之间真菌种类相似性指数低;秋季蚕粪中真菌群落丰富度与多样性均高于春、夏两季蚕粪;春、夏、秋3季的优势菌属分别为介球菌属(Plectosphaerella)(15.49%)、茎点霉属(Phoma)(18.94%)、镰刀菌属(Fusarium)(21.15%).通过平板分离共获得43株真菌,归属18个属,不同季节蚕粪的优势菌属不同,其中5个属(Nagan-ishia、Meyerozyma、Neodidymella、Cephalosporium、Dirkmeia)在高通量测序中未检测到.研究结果表明蚕粪真菌多样性丰富,不同季节对蚕粪真菌的多样性与丰度有显著的影响,该结果有望为蚕沙的合理利用和综合处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1989年起我们浙江省金华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研究协作组对水稻细条病从种子处理、秧板消毒、秧苗防治、本田期防治的药剂筛选及防治方法作了试验研究,结果如下:稻种药剂处理,病稻种用强氯精300倍液浸种,盆栽试验结果,细条病的初见期推迟14天,防治效果达73.82%;田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