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探索不同产地白术的遗传多样性及白术根茎、株高、叶形等关键农艺性状与ITS2条形码的关系,本研究收集了7个产区的白术根茎、种子和选种植株,共66份样品,通过提取白术药材DNA,PCR扩增ITS2序列并测序。并将ITS2序列与根茎形态、株高、叶形等指标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白术ITS2序列比对后长度为229 bp,种内K2P遗传距离为0~0.013,共获得5种单倍型,其中A1和A2单倍型的频率分别为78.79%和13.64%,是频率最高的两种,分布范围最广,代表了绝大部分产地白术ITS2这个片段的遗传特征。单倍型与根茎性状或是栽培类型没有一一对应关系,但不同栽培类型,各单倍型出现的频率不同,狭叶类型比阔叶类型白术群体有更加丰富的变异。本研究发现,通过ITS2条形码技术与白术优株选育技术相结合,可以提高选种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2.
掌握白芷根结线虫发生及危害规律,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2012—2014年,对南川白芷种植地进行根结线虫病调查;不同时期采用五点取样法采集白芷根结线虫病病株和病土,用蔗糖离心法分离根结线虫。结果表明,白芷根结线虫在粘土中发病较壤土、砂土、砂壤土轻;连作地发病较间作和轮作严重;根结线虫二龄幼虫密度由1月的71条/1000 g干土增加到10月的1615条/1000 g干土;根结线虫的土层分布调查发现,3月为根结线虫发病高峰期,水平分布根结线虫种群数量向白芷根部集中,而垂直分布根结线虫密度随着土层深度的不断增加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3.
4.
为明确石柱黄连根腐病发生的生态条件、危害特点和防治对策,对67块石柱黄连地块的海拔、土壤质地类型、植被类型、坡度、荫蔽度、黄连耕作制度、生长年限等生态因子与根腐病发病情况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测定了几种杀菌剂对黄连根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黄连根腐病的发生程度与土壤质地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290,与耕作制度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503;轮作8年地块以3%甲霜·噁霉灵AS处理对黄连根腐病的防治效果最好,为48.38%;轮作5年地块以75%百菌清WP处理对黄连根腐病的防治效果最好,为52.07%;而连作地以50%多菌灵WP+80%代森锰锌WP(1∶1)混合药剂处理对黄连根腐病的防治效果最好,为33.34%。综上所述,选择沙壤或壤土且间隔8年以上轮作黄连,结合化学防治可有效控制黄连根腐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重庆市白术根腐病发生危害情况及其病原菌种类、生物学特性,为该病害的预测、防治及白术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年3~8月,每隔30 d对重庆市白术产区进行白术根腐病田间症状及危害情况调查;采用组织分离法结合柯赫氏法则获得白术根腐病致病菌,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对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定,并考察不同培养基、碳氮源、pH、温度等因素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等的影响.[结果]白术根腐病在田间有块茎腐烂型和须根腐烂脱落型2种症状,其中块茎腐烂型占发病植株的69.68%,为主要症状类型.将2种来源的白术根腐病病原菌接种于4种不同白术栽培类型,结果发病症状也以块茎腐烂型为主.引起2种症状的病原菌均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rum Schl.).最适宜白术根腐病病原菌生长的培养基为PSA培养基;菌丝生长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蔗糖和甘氨酸;最适产孢碳、氮源分别为D-果糖和亮氨酸;菌丝在5~45℃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产孢及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30℃;菌丝在pH为3~11时均能生长,最适pH为7,产孢及孢子萌发最适pH为6.[结论]重庆市白术根腐病表现为块茎腐烂型和须根腐烂脱落型2种症状,病原菌均为尖孢镰刀菌(F.oxysprum),其症状表现与白术栽培类型的抗病性相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