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
1.
安徽池州市茶轮斑病病原鉴定及4种杀菌剂对其抑制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茶轮斑病是安徽产茶区近年来发生的重要病害,可导致叶片脱落甚至植株死亡,严重影响其经济价值。为明确茶树轮斑病病原菌种类和对杀菌剂敏感性,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并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之后采用形态特征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应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种常见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生长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茶树轮斑病的病原菌为茶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theae;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其致死中浓度(EC50)最小,为0.03 μg·mL-1。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大叶黄杨灰斑病病原菌种类、生物学特性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大叶黄杨灰斑病病原菌,利用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对其进行鉴定,系统研究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并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0%代森锰锌、80%代森锌、70%百菌清、50%多菌灵和430 g/L戊唑醇5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生长的抑制效果。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从感病植株分离所得菌株能在大叶黄杨叶片上成功定殖并扩展,且从发病部位分离得到的菌株与原接种菌株相同。通过病原菌的宏观形态、显微结构和ITS序列分析,确定该病原菌为斑污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aculans;当葡萄糖为碳源、蛋白胨为氮源时,菌丝日生长速度最快,分别为4.08、4.90 mm/d;当温度为21~28℃、pH为7时,菌丝日生长速度最快,分别为5.07~5.16 mm/d和5.21 mm/d;50%多菌灵对该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抑制中浓度EC50最小,为0.06μg/mL。  相似文献   
3.
为弄清安徽省万佛山国家森林公园昆虫病原真菌物种多样性,分别于2007年7月、2008年8月和2017年6月对万佛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罹病昆虫标本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采集标本312份,分离得到昆虫病原真菌248个菌株,经鉴定隶属于6科10属23种。其中棒束孢属Isaria为优势属,共分离出6种170株,菌株相对多度为68.55%,优势种群为细脚棒束孢Isaria tenuipes、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斜链棒束孢I. cateniobliquus。由此表明,万佛山国家森林公园不同年份夏季昆虫病原真菌物种丰富,多样性指数较高,7月份和8月份采集的昆虫病原真菌菌株多于6月份,但6月份采集的昆虫病原真菌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都较高。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根际绿僵菌Metarhizium spp.的组成及其生态位分布,本研究在安徽省广德市笄罩山按不同海拔、不同坡向分别设置了6处样地,于2018年秋、冬和2019年春、夏4个季节采集毛竹根系,分离根际绿僵菌。采用传统形态分类与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分离菌株。结果显示:采集的样品中共分离出4种绿僵菌属真菌,分别是罗伯茨绿僵菌M. robertsii、平沙绿僵菌M. pingshaense、贵州绿僵菌M. guizhouense和一种待鉴定绿僵菌Metarhizium sp.,其中优势种为罗伯茨绿僵菌,广泛分布于海拔100 m处,而一种待鉴定绿僵菌则常见于海拔400 m处。罗伯茨绿僵菌数量在夏季达到峰值,其他3种绿僵菌的数量随月份的增加而递减。各绿僵菌生态位研究结果表明,4种绿僵菌的空间生态位宽度和空间生态位重叠,呈现明显的月变化;一种待鉴定绿僵菌的时间生态位宽度最大,贵州绿僵菌最小;一种待鉴定绿僵菌和贵州绿僵菌的时间生态位重叠值最高,贵州绿僵菌和罗伯茨绿僵菌时间生态位重叠值最低。  相似文献   
5.
绿僵菌是一类常见且极具应用价值的生物防治材料。目前绿僵菌分类系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然而新分类系统在国内尚未普遍采用。本文用该系统研究了近年来分离自大别山区僵虫的21株绿僵菌的物种多样性。在对大别山绿僵菌菌株的形态学研究基础上;对其转录延长因子(EF-1a)进行了进一步的PCR扩增、测序和同源性分析,并选用MEGA软件依据简约法构建EF-1a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21株菌株在新系统中分别属于5个种,即贵州绿僵菌、大孢绿僵菌、蚱蜢绿僵菌、黄绿绿僵菌瘿绵蚜变种和棕色绿僵菌,并对中国新纪录棕色绿僵菌进行了形态学的描述。该研究基本明确了大别山区的绿僵菌物种多样性,为生物防治菌株提供了科学鉴定方法和丰富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