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一台五台山—120型小四轮拖拉机更换了气缸盖后,发现进气门有漏气现象。但是换上另一个气缸盖试验,漏气的现象消失了。由此可判断问题出在气缸盖上,有可能是气门座圈与气门导管不同心或气门导管孔与气门座圈孔不同心所致。结果更换了气门座圈后仍然漏气,更换了气门导管,漏气现象消失了。由此可见,该机进气门漏气是由于气门导管的内外径不同心而造成的。一台北方—12型小四轮拖拉机被更换了204型、206型轴承后,出现了离合器不分离的故障。为此,机手更换了分离爪、油封座、从动盘总成,结果无济于事。机手在检查调试中发现…  相似文献   
2.
2019年-2020年,在我国河南省信阳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种植紫云英的田间发现一种紫云英叶斑病。通过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得到7株真菌(菌株号为XZYB1~XZYB6、GX1),经单孢纯化、形态学观察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学分析(ITS-GAPDH-CAL),结果显示7株真菌均为黄芪匍柄霉Stemphylium astragali。依据柯赫氏法则,选取菌株XZYB1和XZYB4无伤接种紫云英离体叶片,选取菌株GX1活体接种紫云英叶片进行致病性测定。接种5 d后离体叶片和活体植株叶片均发病,发病症状与田间症状一致,且再分离得到的菌株与接种菌株相同。据此,确定黄芪匍柄霉为该叶斑病的病原菌,并将病害定名为紫云英匍柄霉叶斑病。这是该病害在河南和广西发生的首次报道。本研究也为匍柄霉叶斑病的诊断与后续的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以小麦茎基腐病优势病原菌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为供试菌株,通过接种麦粒接菌体测定了玉米秸秆还田地块茎基腐病发病情况,并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玉米秸秆腐解产生的邻羟基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4-羟基-3v甲氧基苯甲酸和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等对假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芽管伸长、产孢能力及茎基腐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地块茎基腐病明显重于秸秆未还田地块,2016—2018年连续2年秸秆还田病情指数与同年度秸秆未还田相比分别提高47.8%~123.1%和57.9%~250.0%,发病率分别提高18.3%~98.0%和32.5%~127.7%。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对假禾谷镰刀菌4项指标均表现抑制作用;其余3种物质均表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作用,其中,对羟基苯甲酸对芽管伸长促进作用最明显,促进率最高达105.3%。邻羟基苯甲酸对菌丝生长、孢子萌发、产孢能力促进作用均最显著,促进率最高分别达13.4%、10.7%和49.5%。不同浓度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对茎基腐病发生均表现抑制作用;其余3种化学物质处理对病情指数均表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作用,其中,1.0 mg/L 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和邻羟基苯甲酸处理病情指数均最高,达58.5。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