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台湾乳白蚁为研究对象,选用11种药剂对其进行拒食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吡虫啉浓度在1000mg/L、毒死蜱在250mg/L以上,白蚁均表现出强烈的拒食作用,适合用作白蚁驱避剂;而氟铃脲,杀铃脲,除虫脲、氟虫胺在所设置的浓度下,白蚁的拒食作用均不明显,适宜用于筛选白蚁诱杀混配药剂.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莠去津对白菜幼苗生长量及其生理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播种后苗前土壤处理法,用5种不同浓度莠去津(6.0391、12.0781、24.1563、48.3125、96.6250 μg/mL)处理白菜幼苗,并对白菜幼苗叶片的叶绿素、丙二醛、可溶性糖含量及生长量进行测定。【结果】莠去津对白菜芽长的影响比对根长敏感,其对白菜幼苗芽长和根长的LC10分别为4.2077和16.9191 μg/mL;经莠去津处理后,白菜叶片中叶绿素的生成受到抑制,丙二醛、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不同处理浓度之间存在差异。【结论】莠去津对白菜幼苗的生长发育及生理指标均有影响,当莠去津的处理浓度超过其安全极限时,将会抑制白菜幼苗生长,且抑制程度随处理浓度的增大而加重。因此,生产上要注意控制莠去津使用浓度,不能随意加大用药量,以免造成药害。  相似文献   
3.
刘吉敏  韦戈  黄其椿  杨峰  刘治山  覃天乔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666-14667,14670
综述了国内外白蚁诱饵的研究现状,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莠去津对白菜幼苗生长量及其生理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播种后苗前土壤处理法,用5种不同浓度莠去津(6.0391、12.0781、24.1563、48.3125、96.6250μg/mL)处理白菜幼苗,并对白菜幼苗叶片的叶绿素、丙二醛、可溶性糖含量及生长量进行测定。【结果】莠去津对白菜芽长的影响比对根长敏感,其对白菜幼苗芽长和根长的LC10分别为4.2077和16.9191μg/mL;经莠去津处理后,白菜叶片中叶绿素的生成受到抑制,丙二醛、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不同处理浓度之间存在差异。【结论】莠去津对白菜幼苗的生长发育及生理指标均有影响,当莠去津的处理浓度超过其安全极限时,将会抑制白菜幼苗生长,且抑制程度随处理浓度的增大而加重。因此,生产上要注意控制莠去津使用浓度,不能随意加大用药量,以免造成药害。  相似文献   
5.
对红棕象甲的生殖行为和习性进行了室内、外观察,结果表明:该虫以成虫、老熟幼虫和蛹越冬。卵产于寄主叶柄、茎杆的伤口纤维中。成虫全天有交配行为发生,交配高峰发生在7至10时及16至18时2个时间段,雄成虫在交配后对雌成虫有明显的保护行为。雌虫产卵高峰为19时至22时。雄虫较雌虫活跃,对近距离动静较为敏感。在求偶、交配中雄虫起主导作用,雌雄成虫均有多配性。雄成虫主动通过抱握、曲腹、插入等行为来识别雌、雄成虫,以获得有效的交配。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建立红麻雄性不育系、保持系与杂交种子生产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南宁单瓣木芙蓉和红麻野生种H040的越冬枝条为砧木,以红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763A和保持系763B越冬枝条上的新生芽为接穗,采用单芽切接法嫁接后扦插繁殖,成活后移栽大田与本砧嫁接株和种子繁殖株进行对比试验。【结果】不育系嫁接处理的成活率显著高于保持系嫁接处理,用红麻野生种H040作砧木表现出较高的嫁接成活率,而用木芙蓉作砧木的成活率较低;嫁接处理可使植株矮化,其中以木芙蓉作砧木的矮化效果最显著;嫁接对红麻的现蕾开花始期影响不大;用H040和木芙蓉作砧木的处理,其接穗的梢部枯萎长度显著小于本砧嫁接,表现出较强的越冬抗寒性;结果数的多少与越冬期的梢部枯萎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结实越多,越冬抗寒性越差。【结论】越冬枝条嫁接对红麻不育系与保持系成活率及越冬抗寒性存在一定差异;嫁接处理可使植株矮化;选择适当的砧木对提高接穗的抗寒性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使红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在华南地区安全越冬,实现多年生栽培,将不育系的繁殖固定于较低的回交世代,以抗寒性较强的红麻野生种H040、P3A×H040杂交种为砧木,P3A、P3B的实生苗为接穗,并以本砧嫁接为对照,探讨嫁接对红麻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生长发育及越冬抗寒性的效应。聚类和隶属函数分析结果显示:抗寒性强弱可划分为5类,红麻野生种H040和杂交组合P3A×H040抗寒性最强,为1级; P3A/P3A×H040和P3A/H040抗寒性较强,2级; P3A CK和P3A/P3B CK抗寒性中等,3级;P3B/P3A×H040和P3B/H040抗寒性较弱,4级; P3B/P3A和P3B CK抗寒性最弱,5级。以抗寒性较强的实生苗为砧木嫁接可提高红麻接穗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荔枝蝽越冬成虫的发生规律及交配节律,为其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荔枝蝽越冬成虫交配期,对龙眼树上荔枝蝽越冬成虫交配持续时间、48 h内荔枝蝽越冬成虫昼夜发生规律及交配情况、4~6月荔枝蝽越冬成虫发生及交配情况进行观测.[结果]在观察的荔枝蝽中,交配持续时间在8~9 h的约占18.2%、10~11h的约占54.5%、13h以上的约占27.3%;平均每天观察到的荔枝蝽成虫数最大值出现在9:00,其次是13:00;荔枝蝽成虫每天交配对数最大值出现在9:00,其次为13:00;在1d内观察到的荔枝蝽成虫数与交配对数随时间的变化出现两次波峰和低谷,高峰期出现在9:00和13:00,低谷期出现在6:00和19:00;荔枝蝽交配对数与观察到的成虫数呈正相关关系;从4月1日起,观察到的成虫数和交配对数徘徊上升,至4月6日均达到最高值,此后观察到的成虫数和交配对数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至6月11日后基本未发现荔枝蝽越冬成虫.[结论]4~5月为荔枝蝽越冬成虫交配高峰期,荔枝蝽越冬成虫交配出现两次高峰期和低谷期,高峰期分别出现在9:00和13:00,低谷期出现在6:00和19:00;成虫行多次交尾和产卵,交尾持续时间一般为10~11h,交尾活动昼夜均可进行.  相似文献   
9.
甘薯是钦州市重要的粮菜兼用作物之一,其产业发展呈现逐步扩大趋势。结合钦州市甘薯生产现状和有利条件,分析了甘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甘铃薯产业进一步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采用概率分布x^2检验、5种聚集度指标及Taylor的幂指数法则与Iwao的m*-m直线回归方程测定棉大卷叶螟幼虫在木槿上的空间分布型;利用Iwao理论模式确定棉大卷叶螟幼虫的理论抽样数及序贯抽样模式。结果表明,棉大卷叶螟幼虫在木槿上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