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茶萎芽病在广东每年从5月份开始发生,6月渐趋严重,7~8月为发病高峰期,直至10月上旬病情下降。我们于1981~1983年分别在海南、英德等地作多点调查,发病率达27.88%。  相似文献   
2.
茶萎芽病害是茶场中严重病害之一。据3年来的研究结果认为,每年7~8月高温季节,引起茶树芽梢枯萎,主要是由茶萎芽病菌所致。此病原菌在适温28~30℃时,人工接种2~4天后茶芽出现症状,4~6天茶芽枯萎,14天左右能产生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洋梨形或球形、炭质黑色、直径159.6~292.6微米。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卵形,初期无色单胞,后为淡橄榄色,中间具一隔膜无收缩,表面平滑无纹,大小为19.2~25.6×9.6~12.8微米。通过对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接种并对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大小、形态特性、生理及寄主范围等的测定,认为此病原菌是壳色单隔孢属(Diplodia Fr.)中的一个种。经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目前在茶上此病尚未见报道,因此暂定此病原菌为 Diplodia sp.,由此病原菌引起的茶树病害定名为茶萎芽病。此外,根据本病的特性和诱病因子,在防治上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茶茎基腐烂病Rhizoctonia solani Kuhn 1976年6月在我国广东发现。近几年来经调查,在湛江地区东升茶场、信宜县茶区及广州郊区民乐茶场、英德地区茶场、海南地区茶场等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在环境条件适合本病发生的年份,部分茶场株发病  相似文献   
4.
茶红锈藻病是广东省近年来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在平原、丘陵和山地茶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严重者发病率达100%。该病如不及时防治,任其发展下去,往往促使茶园大面积早衰,造成减产。从一九七六年起,我们在佛岗、怀集、高鹤、阳江、英德、花县等地茶场进行了观察,今年4—5月又在诲南岭头茶科所和通什茶场作进一步的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5.
 茶芽叶枯病菌(Phoma Camelliae Pass)是1887年在意大利巴马的山茶小技上发现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