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3篇
综合类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1.
在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的基础上,本文关注了民族自治区域的民族民俗旅游开发的特殊性。本文认为民族自治区域的民俗旅游开发具有旅游资源丰厚,多以一个或两个民族民俗旅游资源为主,地域空间相对较大,政府在民俗旅游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旅游投入不足等特点。在对其特殊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民族自治区域的开发模式。并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实证,对其开发层次、景区类型、地域特色等进行了研究。这对其他民族自治区域的民俗旅游开发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不同栅格分辨率数字坡度模型转换图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陕北绥德县韭园沟流域为试验样区,采用1:1万比例尺、5m分辨率DEM所提取的坡度为准值,研究该地区在同一比例尺、不同水平分辨率条件下DEM提取坡度因子的精度特征。该研究获得不同栅格分辨率DEM所提取地面坡度统计值的转换图谱。该成果对于正确估算DEM提取坡度等地形因子的精度与应用适用性,对于其它若干应用标准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依据2000-2010 年的福建省土地利用变化,利用缓冲区分析识别道路网络的影响范围,在不同尺度下,基于该影响域范围,利用相关分析研究了多尺度下道路网络密度与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分析了土地利用转换的地形特征,得到了路网密度影响土地利用转变的阈值。研究结果表明:道路网络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范围为1 000 m,并且福建省道路建设是导致林地、灌丛、湿地和农田向建设用地转变的主要因素之一。从多尺度下土地利用发生转变的地形特征来看,林地向建设用地转变的高程主要在230~360 m,灌丛向建设用地转变的高程主要在100~180 m,湿地向建设用地转变的高程主要在60~100 m,农田向建设用地转变的高程主要在110~200 m;土地利用转变均发生在坡度7°以下;土地利用转变均发生在南坡。从多尺度下导致土地利用发生转变的路网密度阈值来看,林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时的路网密度阈值为1.98~2.27 km·km-2;灌丛转变为建设用地时的路网密度阈值为2.29~2.92 km·km-2;湿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时的路网密度阈值为2.61~3.01 km·km-2;农田转变为建设用地时的路网密度阈值为2.23~2.98 km·km-2。  相似文献   
4.
典型黄土地貌高程空间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双    李飞雪    刘爱利  李满春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5):1-6
黄土高原地形与地貌自南向北有序变化,构成其独特的地理景观。为了研究不同黄土地貌之间高程的空间变异特征,选择7个典型黄土地貌样区,以其30 m分辨率DEM数据为数据源,使用变异函数模型特征参数定量地反映样区地貌的个体特征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4 000 m为最能突出高程空间变异规律的窗口,并在此尺度下分析得出不同样区高程空间分布规律:地貌越复杂、破碎,高程空间自相关性范围越小;高程的空间变化幅度随地貌的发育不断减小;高程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其变化为各向异性。5个指标按样区顺序从淳化向北到神木,按大—小—大或小—大—小的顺序变化,与黄土高原由南到北的地形复杂程度变化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包头市旅游形象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包头市旅游业发展迅速但目前没有准确的旅游形象定位,包头市原有的城市形象不适合作为旅游形象。基于包头市的地方性,以旅游者感知为核心是包头市旅游形象定位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本文把包头市旅游形象定位为"草原休闲之都"。  相似文献   
6.
依据2000—2010年的福建省土地利用变化,利用缓冲区分析识别道路网络的影响范围,在不同尺度下,基于该影响域范围,利用相关分析研究了多尺度下道路网络密度与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分析了土地利用转换的地形特征,得到了路网密度影响土地利用转变的阈值。研究结果表明:道路网络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范围为1 000 m,并且福建省道路建设是导致林地、灌丛、湿地和农田向建设用地转变的主要因素之一。从多尺度下土地利用发生转变的地形特征来看,林地向建设用地转变的高程主要在230~360 m,灌丛向建设用地转变的高程主要在100~180 m,湿地向建设用地转变的高程主要在60~100 m,农田向建设用地转变的高程主要在110~200 m;土地利用转变均发生在坡度7°以下;土地利用转变均发生在南坡。从多尺度下导致土地利用发生转变的路网密度阈值来看,林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时的路网密度阈值为1.98~2.27 km·km-2;灌丛转变为建设用地时的路网密度阈值为2.29~2.92 km·km-2;湿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时的路网密度阈值为2.61~3.01 km·km-2;农田转变为建设用地时的路网密度阈值为2.23~2.98 km·km-2。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