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
1.
为明确栽培方式和氮肥运筹对江西双季晚粳稻产量和稻曲病发生的影响,以‘甬优538’‘小叶迟熟’‘甬优1538’和‘扬产1601’四种江西省常见晚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对不同栽培方式和氮肥运筹对晚粳稻的产量、稻曲病病穗率和病情指数进行了研究。设置3个播栽期处理\[7月3日(T1)、7月10日(T2)和7月17日(T3)]、5个移栽密度处理\[3.75×105(A1)、3.22×105(A2)、2.81×105(A3)、2.5×105(A4)和2.25×105穴·hm-2(A5)],5个施氮量处理[ 0(N1)、165 (N2)、225(N3)、285(N4)和345 kg·hm-2 (N5) ]、5个氮肥施用比例处理 [基肥∶分蘖肥∶穗肥比例分别为6∶3∶1 (M1)、5∶3∶2 (M2)、4∶3∶3 (M3)、3∶3∶4 (M4)和2∶3∶5 (M5) ]。结果表明,播栽时间提前可显著降低稻曲病的病穗率与病情指数,且有效提高水稻产量。稻曲病的危害程度均随移栽密度增加而上升,产量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水稻的移栽密度较小时(品种‘甬优538’‘甬优1538’和‘扬产1601’的移栽密度低于2.5×105穴·hm-2、品种小叶迟熟低于2.25×105穴·hm-2),稻曲病的病穗率和病情指数较小。在上述施氮量范围内,稻曲病病穗率与病情指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不同时期施氮比例方面,前期施氮量对水稻稻曲病发生的影响较小,而后期偏施氮肥的稻曲病发病严重。所有晚粳稻均在施纯氮量为225 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为 4∶3∶3时,水稻的产量达到最高。因此,适当优化栽培方式和氮肥运筹有利于降低江西晚粳稻稻曲病的危害并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新型水直播稻田除草剂精噁唑甘草胺以及对照药剂对于直播稻田禾本科杂草的防除效果以及对于水稻及后茬作物的安全性, 于2019年在江西宜春市上高县水稻田进行了大田杂草防效试验以及后茬作物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8%精噁唑甘草胺OD对于直播水稻田的禾本科杂草具有良好的防除效果, 120 g/hm2 以及200 g/hm2 剂量处理对于禾本科杂草的防效均在88%以上。而且所有处理对于水稻均无药害产生, 实现增产, 并对后茬作物生长安全。综上所述, 新型直播稻田除草剂精噁唑甘草胺对直播水稻田禾本科杂草有良好防除效果, 可以在市场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近年来,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成为中国水稻产区危害最重的真菌病害之一,不仅给水稻产量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也降低了水稻的品质.为提高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效果,降低水稻纹枯病对常用药剂的抗药性,开发与使用新型药剂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氟唑菌酰羟胺是一种新型广谱性杀菌剂,其作用机理是通过干扰呼吸链复合体Ⅱ,来阻碍能量的合成,从而抑制病菌的生长.为明确氟唑菌酰羟胺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效果,评价其对水稻生产的安全性,为防治水稻纹枯病菌提供轮换药剂.[方法]在室内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氟唑菌酰羟胺进行了毒力测定,并于2019年和2020年在江西省宜春市泗溪镇曾家村对其进行了为期2年的田间防效试验,且在收获后分别进行了水稻产量性状分析.[结果]室内毒力:氟唑菌酰羟胺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0.9237X+5.3407,r=0.9847,EC50和EC95值分别为0.4277 mg/L和25.8321 mg/L,与戊唑醇相近且优于咪鲜胺及多菌灵.田间药效:2019年晚稻氟唑菌酰羟胺施用量为160~200 g/hm2时7 d、14 d的防效分别为62.7%~69.5%和79%~82%;2020年早稻氟唑菌酰羟胺施用量为160~200 g/hm2时7 d、14 d的防效分别为50.7%~51.4%和72.6%~74.6%;均优于当季戊唑醇推荐用量为80 g/hm2时的防效.与空白处理小区相比,单季最高增产可达98.17%.[结论]氟唑菌酰羟胺对水稻纹枯病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可用于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施用量为160~200 g/hm2时效果最好.对水稻生长安全,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提升其品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