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7篇
农学   27篇
基础科学   1篇
  4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26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在晋南麦区和黄淮麦区旱地种植面积较大的小麦骨干品种12057、晋麦33号、晋麦47号主要性状的年度变异、丰稳性的遗传效应的分析,探讨了旱地小麦品种生命力衰退的原因。结果表明,三个品种的丰稳性在于其变异大的成穗数和稳定的穗粒重;品种生命力衰退的主要原因是抗逆性的丧失;并将品种的生命周期蚜分为优势期、品种-环境适应和衰退期;认为任何品种都具有时空效应。  相似文献   
2.
小麦生产的生态定位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运用生态学及系统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山西省小麦生产发展现状,确立了加入WTO后小麦生产的生态地位,即小麦是自然资源利用效率高、生态效益大的生态型作物。提出了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是: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改进品质。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同时指出小麦生产是社会效益高、生态效益大,而本身经济效益低的弱质产业。应该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把小麦生产的巨大生态效益放在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3.
4.
旱地小麦F1代主要性状杂种优势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非灌溉或雨养环境下,采用不同遗传类型的冬小麦品种作亲本,配制一套6×6完全双列杂交组合,分析了8个农艺性状的遗传组成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小麦各性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杂种优势效应。其杂种优势大小主要受基因的加性效应控制,而优势的方向则受基因加性效应和反交效应的共同作用。基因非加性效应对优势大小和方向的影响依赖于基因的加性效应和反交效应。  相似文献   
5.
冬小麦超高产栽培氮肥后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 ,对冬小麦氮肥后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超高产条件下氮肥后移技术能进一步改善群体与个体的矛盾 ,确立合理的群体结构 ,延缓小麦的衰老 ,显著提高穗粒数和粒重 ,使生物产量与经济系数同步提高 ,从而稳定获得每公顷 750 0kg的子粒产量  相似文献   
6.
过去。通过提高收获指数(HT)提高了小麦产量(GPY)。要进一步提高GRY就必须通过群体产量(PMY)来实现。提高PMY也应提高非籽粒部分的产量(NGRY)。本研究测定了20个具遗传差异的小麦基因型的群体产量(PMY)变异,并分析了群体产量的构成籽粒产量(GRY)和非籽粒部分产量(NGRY)。在两种生产系统下,于1989年和1990年在尼泊尔的Rampur重复进行了田间试验。年度和生产系统对PMY、GRY、NCRY和HI具有明显影响。基因型间这4个性状具有很大变异。在高肥力生产系统下,所有基因型的PMY、GRY和NGRY均比低肥力生产系统下的高。PMY、GRY和NGRY具有显著的基因型×生产系统互作。通常高的PMY会导致高的RGY和NGRY,这在发展中国家对确定一个品种是否符合经济标准是相当理想的。PMY和GRY及PMY和NGRY虽高度正相关,CRY和NGRY则呈中度正相关,这表明可以对这些性状同时进行选择和改良。  相似文献   
7.
8.
冬小麦F2代组合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9.
10.
抗旱小麦新品种晋麦91号选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晋麦91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共同育成的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具有产量高、稳产性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2010—2011年在山西省南部旱地区试中,平均产量3 048.0 kg/hm2,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7.9%;2011年在山西省南部旱地生产试验中,产量达3 180.0 kg/hm2,比对照增产8.8%。该品种2011年12月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合山西省南部麦区旱地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