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6篇
林业   16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5篇
  10篇
综合类   73篇
农作物   36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7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夏秋蚕品种围绕健康性强、丝质好的选育目标,育种工作者相继育成了不少品种,但由于丝织品要求不断变化,丝质的提高和收成的稳定往往两者出现新的矛盾,阆中种场选育组配的夏秋蚕新品种(湘晖×7532)×锦5.6,经过农村试养优于现行其它品种,把健康性和丝质兼顾一体,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2.
全面地回顾了国内外白三叶种子生产现状与发展潜力,分析了白三叶种子生产技术研究及其种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地提高云南省白三叶种子产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水稻秸秆作为基质栽培食用菌的技术,开展了水稻秸秆栽培杏鲍菇(野树林—杏2号)试验。结果表明,野树林—杏2号对以水稻秸秆为主要栽培原料的培养基适应能力表现较好,菌丝培养最适菌龄为28 d;最佳修蕾方式为留主蕾2~3个,最佳修蕾期为主蕾长3.5 cm时;野树林—杏2号在不同的生产环境中,其子实体生长存在明显差异,在智能温室环境中栽培最佳,标准温室大棚和简易温室大棚栽培次之。  相似文献   
4.
为了鉴定我国西南冬麦区普通小麦品种的穗发芽抗性,筛选能鉴定穗发芽抗性的相关分子标记,利用小麦品种川农17和新品系R146构建的重组自交系(F7:8)共135个家系作为研究材料,通过测定种子的发芽指数和降落值来共同鉴定小麦的穗发芽抗性。选择7个已发表的与穗发芽抗性相关的分子标记(Xgwm46、Xgwm269、Xgwm282、Xgwm328、Xgwm397、Xwmc468和Xgwm518)对这些材料进行PCR扩增,分析扩增片段与发芽指数和降落值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135份重组自交系材料中,发芽指数小于0.4的材料有21份,介于0.4~0.8的材料有86份,高于0.8的材料有28份;降落值小于250的材料有20份,大于400的有16份。标记扩增片段与发芽指数和降落值相关分析表明,7个标记中有3个标记(Xgwm397、Xgwm282和Xwmc468)与穗发芽抗性相关,标记Xgwm397和Xwmc468可作为穗发芽抗性选择的分子标记在育种中加以利用;另外三个标记Xgwm269、Xgwm328、Xgwm518与穗发芽抗性不相关;标记Xgwm46只与发芽指数相关,与降落值相关不显著,能否用作穗发芽筛选标记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快中子辐照对新合成的小麦-黑麦双二倍体染色体结构变化的影响,分别利用5Gy、15Gy和20Gy三种快中子辐照剂量对其种子进行辐射诱变,采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对M0和M1种子的根尖细胞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三种剂量下发生小麦-黑麦染色体易位的总频率为12.28%,其中发生外源小片段易位、外源大片段易位和罗伯逊易位的频率分别为9.36%,5.85%和2.34%。三种剂量都可引起小麦与黑麦染色体之间发生易位,分别有1.28%、9.04%和44.94%的M1种子产生了易位。说明随着快中子辐照剂量的增加,小麦与黑麦染色体间发生易位的频率也在增高。本研究为外源染色体片段(或优异基因)导入小麦品种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小果型西瓜新品种富友麒麟的选育过程,并从保持品种特性和种子生产角度介绍了该品种的制种技术,以期为广大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川农30是笔者根据四川盆地麦区的气候生态条件、小麦种植制度、小麦温光反应类型多样性及其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规律,经10多年努力育成的四川省第一个早播早熟型小麦新品种,于2016年9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第八届第六次会议审定,审定编号:川审麦2016010。川农30的最适播种期比四川盆地麦区传统小麦品种提前了20d左右,可在10月中旬播种,其产量潜力达到了传统小麦品种的最高水平,成  相似文献   
8.
将2008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pH测定结果与1980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论是平乐县水稻土酸化严重。本文分析了平乐县水稻土酸化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良对策。  相似文献   
9.
唐宗祥  符书兰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5792-5793
[目的]探测异源多倍化过程中微卫星序列变异。[方法]利用150对小麦微卫星引物调查了小麦-黑麦双二倍体形成过程中微卫星序列的变异情况。[结果]与杂交F1植株及亲本植株相比,28对引物从双二倍体中扩增产物发生了变异,而其余引物从亲本、F1植株及双二倍体中扩增的带型相同。[结论]这表明常发生在二倍体生物中的微卫星序列变异现象在植物异源多倍化过程中也会发生,异源多倍化可能是促进微卫星进化的又一个不可忽视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