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林木树冠覆盖是欧美国家城乡森林生态系统评价的最常用评价指标,与我国的林木绿化率、绿地率等指标相比,其具有不分用地权属、导向性明显、更注重绿地质量等突出优点,在我国目前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利用该指标对农村人居林生态现状与生态发展潜力进行评估,对于指导今后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该指标为核心,选择山东省安丘市凌河镇2009年7—8月25 cm分辨率的航空影像数据,对其乡村人居生态林的结构特征、林木树冠覆盖现状以及潜在树冠覆盖分布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现实林木树冠覆盖面积为1 088.15 hm2,全镇的树冠覆盖率为17.12%,99%以上为乔木冠层覆盖面积。从林木树冠覆盖的斑块粒级结构来看,树冠覆盖斑块在面积上以巨型斑块为主,但在数量上则以中小型斑块为主。不同行政村的树冠覆盖率评价结果显示,全镇66个行政村中仅有24个行政村树冠覆盖率高于镇域平均水平17.12%。全镇林木树冠覆盖以中等覆盖度等级为主,隶属此等级的行政村占行政村总数的36.36%;其次为极低和低等覆盖度等级,行政村所占百分比分别为21.21%、18.18%;高等树冠覆盖度等级所占比例最少,仅为7.58%。不同树种树冠覆盖面积的比例差异较大,占有比例较高的树种主要有杨树、泡桐、刺槐、苹果、柿树等,其中,杨树的树冠覆盖比例最高,达11.97%,小檗最少,不足0.01%。从未来可绿化的树冠覆盖潜力看,研究区理论潜在树冠覆盖面积共计190.51 hm2,占研究区总土地面积的2.91%,包括滩涂地、裸土地、荒草地及其他未利用地等4类用地类型;理论上全镇未来能达到的最大林木树冠覆盖率为20.12%;扣除保障景观多样性的"10%急需律"后的实际潜力结果表明,实际可利用的林木潜在树冠覆盖率仅2.7%,其中以滩涂地覆盖斑块可增加的面积最多,为59.46 hm2。总体而言,研究区的林木树冠覆盖具有数量偏低、斑块破碎化程度高、类型单一等特点,今后的生态建设应该保护与建设并举,重点加强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和农田林网建设。  相似文献   
2.
宋宜昊  贾宝全  姜楠 《干旱区研究》2014,31(6):1132-1140
基于影像的反演算法,以2004年8月30日和2010年8月15日石家庄市域的TM卫星影像数据为基础,在几何校正、辐射校正和大气校正之后,利用其第6波段数据反演了全市域的热场状况,并利用相对亮温对全市域和不同生态分区的热场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0年,市域热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了两大两小的特点,一方面,市区范围内和平山县沿滹沱河河谷一带的热场强度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市域的西南角赞皇县、灵寿县与行唐县的北部丘陵地区,热场强度呈减小趋势。相对亮温统计结果表明,全市域的热场强度主要以绿岛和弱热岛为主,二者在2004年和2010年占全市面积的92.33%和88.24%。总体看来,热场强度有所增加。对不同生态区的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山区和中部丘陵生态经济林涵养区的变化最为显著,均呈强热岛和极强热岛增加的特点。从热场变化的原因分析,除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与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外,城建区面积的不断扩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的迅猛增长,也是引起市域热场(尤其是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