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我国小麦纹枯病病原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从北京、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江西、四川、贵州、陕西及甘肃等11个省市采集到的小麦纹枯病病株上共分离出43个丝核菌分离物,分别属于双核丝核菌CAG-1、CAG-2、CAG-3、CAG-5、CAG-6,以及多核丝核菌AG-2-1和AG-5等7个不同的菌丝融合组;各组分离物的数目依次为27、2、1、3、1、2和4个。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引起我国小麦纹枯病的主要病原物是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中的第一菌丝融合组(CAG-1),但立枯丝核菌(R.solani)中的第五菌丝融合组(AG-5)亦可致病。文中讨论了小麦纹枯病病原的复杂性,复合侵染,微侵染,菌丝融合组中致病力差异和生物防治方法的应用前景等问题;对小麦纹枯病病原学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双核丝核菌的菌丝融合分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菌丝融合分类法将分离和收集到的71个双核丝核菌分为7个菌丝融合群,CAG1-CAG7。这7个菌丝融合群与日本Ogoshi等人的有关研究相比较,分别等同于他们的AGD、AGBa、AGA、AGG、AGB(O)、AGK和AGF。用土壤覆盖培养法诱导了CAG5的6个分离物在室内产生有性世代,测定结果表明它们皆属于Ceratobasidium cornigerum。各融合群分离物的形态、生理和分类学问题作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关于RHIZOCTONIA SOLANI菌丝融合分类和有性世代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本研究收集、分离和鉴定了约250个代表广泛地理来源、寄主范围和病害类型的Rhizoctonia solani分离物。通过菌丝融合测定,把这些分离物分别归入AG1-AG5 5个菌丝融合群。用土壤覆盖培养法,诱导使AG2-1和AG4的各1个分离物产生了有性世代,鉴定结果表明它们都属于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 Donk。本文对各融合群分离物的病理学、生态学和分类学问题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蘑菇湿泡病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地处亚热带,气候的显著特色是温暖湿润,这种气候极有利蘑菇(Agaricusbisporus)的生长和栽培。但是,福建的气候特点也极有利蘑菇病原菌的生长、繁衍并造成危害。由有害疣孢霉(Mycogone pe-rniciosa)引起的蘑菇湿泡病(Wet bubble)近三四年在福建一直呈蔓延扩大趋势,危害逐年加重,成为制约蘑菇栽培效益的重要障碍。据调查,86年以前,蘑菇湿泡病在福建还完全不为人们所认识,有些科研单位甚至难子找到病菇的标本;87年,在福建南部个别市县的个别乡村发现小面积危害;88年,整个福建南部出现病害发生区,严重发生区明显扩大,有的菇房损失率达30%;89年,全省各蘑菇产区均出现病害发生区,湿泡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