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松嫩平原高氟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及防氟改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吉林省通榆县等地氟病高发区和松嫩平原作为研究区,对地下水及含水层进行系统取样,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综合研究松嫩平原地下水中氟的分布、来源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松嫩平原高氟地下水主要分布于第四系潜水中,平原四周及含水层组富氟的地质环境是其主要来源区,地貌条件、气候因素及水化学条件影响地下水中氟的富集与扩散,研究区第四系及前第四系承压水水量丰富,水质良好,氟含量低于规范要求,可作为地氟病区防氟改水的主要供水目的层。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松嫩平原区环境地质对地下水动态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晓东  王纯  张梅桂  田辉  朱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270-14272
20世纪70年代开始,黑龙江松嫩平原区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增加,与1970年相比,2006年地下水开采量增加近3倍。在地下水过量开采作用下,地下水环境发生动态变化,造成了哈尔滨漏斗、大庆漏斗、齐齐哈尔漏斗等多处大型地下水漏斗。漏斗的发育对地下水开采量变化极为敏感,近年来,随着开采量的减少及稳定,地下水漏斗也趋于萎缩并逐渐稳定。同时,区域上地下水位的下降也加剧了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区生态环境恶化,加速了区域湿地萎缩及土地沙漠化。  相似文献   
3.
郭晓东  张晶  田辉  朱威  张梅桂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844-12846
[目的]为开展吉林松嫩平原区地下水动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析了吉林松嫩平原区地下水动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吉林松嫩平原区气温逐渐升高,平均气温累计上升2℃;降水量逐渐减少,特别是西部地区降水量减少的趋势更加明显;同时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增加,2008年达到28亿m3。在多种因素驱动下,区域地下水水位发生明显变化,潜水水位在西北部扇形地下降尤为明显,其他地区较为稳定,部分地区有所回升;承压水水位总体下降较快,个别地区有所回升。[结论]研究区地下水环境的总体恶化趋势不可避免,但可通过制定科学规划、合理开采地下水资源来减缓恶化进程,实现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齐齐哈尔市地下水动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巍  唐雯  张梅桂 《安徽农业科学》2013,(12):5526-5530,5532
依据齐齐哈尔市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对该区地下水动态类型及典型水位动态过程曲线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潜水、承压水水位多年动态变化特征,为齐齐哈尔市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吉林松嫩平原区地下水动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开展吉林松嫩平原区地下水动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析了吉林松嫩平原区地下水动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吉林松嫩平原区气温逐渐升高,平均气温累计上升2℃;降水量逐渐减少,特别是西部地区降水量减少的趋势更加明显;同时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增加,2008年达到28亿m3。在多种因素驱动下,区域地下水水位发生明显变化,潜水水位在西北部扇形地下降尤为明显,其他地区较为稳定,部分地区有所回升;承压水水位总体下降较快,个别地区有所回升。[结论]研究区地下水环境的总体恶化趋势不可避免,但可通过制定科学规划、合理开采地下水资源来减缓恶化进程,实现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6.
松嫩平原地下水位动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梅桂  黄永明  蔡贺  朱巍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8):4306-4312
选用松嫩平原地下水位多年动态监测资料,绘制地下水位动态曲线,论述松嫩平原不同地貌单元及不同含水层地下水位年际及年内动态变化特征,分析探讨影响地下水位变化的各种因素,指出人为因素是引起松嫩平原地下水位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避免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可以有效保护松嫩平原地质环境.  相似文献   
7.
嫩平原是一个潜水普遍分布,包括第四系和前第四系承压水在内的多层叠置结构的大型蓄水盆地.受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各含水层地下水具有不同的化学特征.广泛分布的第四系潜水,原生环境较差,易受人为污染,且在松嫩低平原的中部氟含量超标严重,易引发氟中毒,不适宜饮用.第四系承压水主要分布于松嫩中部低平原和东部高平原区,低平原区第四系承压水受原生环境影响,氟含量较高,不适宜饮用;高平原区第四系承压水水质较好,氟含量较低,适宜饮用,分布范围有限.前第四系承压水主要分布于除西部山前倾斜平原之外的广大地区,水质较好,氟含量满足饮用水要求,但水量变化较大;分布于低平原之下的新近系大安组、古近系依安组水量丰富,但埋深较大,补给条件差,虽然适宜饮用,但要控制开采;东部高平原之下分布的白垩系含水层组,水质较好,氟含量较低,适宜饮用,但分布不均,所以要科学开发.提出了松嫩平原地下水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模式,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