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9篇
综合类   72篇
农作物   19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施肥技术对不同早稻品种的产量及稻米蛋白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不同的施肥水平和施肥方式对杂交早稻品种中优974和常规早稻品种1290d674的稻谷产量和稻米蛋白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施肥量相同的情况下,提高水稻后期的施肥比例有利于稻谷产量和稻米蛋白质含量的提高,其中效果最好的A2处理(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粒肥=5:2:1:1:1)的两个品种产量比最差的A1处理(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粒肥=5:5:0:0:0)分别增加10.59%和9.97%,总蛋白质含量分别增加4.27%和3.49%;在四种蛋白质组分中,除醇溶蛋白几乎没有变化外,清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清蛋白的变化最为明显。而在施肥方式相同的情况下,增加施肥量同样会增加早稻的产量及其稻米的蛋白质含量,其中,B处理(纯N210kg/hm^2)较A2处理(纯N150kg/hm^2)两品种产量分别增加7.01%和6.06%,稻米蛋白质含量分别增加5.33%和7.97%。  相似文献   
2.
3.
水稻育秧专用肥在早稻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将自行研制的水稻育秧专用肥与壮秧剂、化肥进行了应用效果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水稻育秧专用肥与生产上推广的壮秧剂比较,应用于早稻育秧,能提高成秧率5个百分点左右,促进秧苗矮壮多蘖,提高出叶速率,促进地下部生长,提高根冠比和秧苗充实度,提高秧苗综合素质;与化肥比较,其秧苗素质更优。经育秧专用肥处理的秧苗移(抛)栽到大田后,返青快,始蘖期提早2d,前期的分蘖速率快,低节位分蘖发生率高,苗峰低,成穗率高,有效穗多,每穗粒数一般也多,结实率高,抽穗期的叶面积系数大,干物质生产量多,产量较壮秧剂和化肥处理高。  相似文献   
4.
双季抛栽稻高产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将增加穗肥比重、提早晒田和喷施GA33项技术组装成综合高产栽培技术 ,应用于双季抛栽稻的大田调控 ,对抛栽稻的产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常规栽培技术比较 ,综合高产栽培技术能控制无效分蘖的生长 ,降低最高苗数 ,提高成穗率 ;增加中后期特别是抽穗后的干物质生产 ,提高总干物重及其在穗部的分配比例 ;增加中后期的养分吸收量和总吸收量 ;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 ,增加每穗粒数和结实率 ,最终提高产量 ,早、晚稻分别增产 1 5.0 0 %和 2 0 .62 %。  相似文献   
5.
通过不同棉花栽培方式的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的栽培措施对棉田径流拦截和肥料保持的效果。结果表明,棉花间种蔬菜、棉田翻耕覆盖及棉田免耕覆盖技术均可以有效地减少棉田的水土和肥料流失,且以免耕覆盖的泥沙流失量和翻耕覆盖的径流量、养分流失量最小,分别较常规栽培减少52.99%和50%、10.71%。  相似文献   
6.
7.
地稔为野生多用途植物,摸清地稔的需肥特性是决定地稔人工栽培能否成功的关键,研究了在地稔人工栽培中N、P、K三要素对地稔的生长状况及植株养分分配的影响。结果显示:N、P、K均可以有效增加地稔的分枝数、叶片数、叶面积、开花量、结果数和干物量,且以N肥效果最明显, 其次是K和P肥,研究还发现三元素间配合施用具有相互促进吸收的作用,对促进地稔生长的效果更加明显,且养分配合效果大小依次是NPK>NK>NP>PK。  相似文献   
8.
双季稻“三高一保”栽培技术模式应用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多年试验研究,形成了一套水稻高成穗率、高结实率、高籽粒充实度和保优质为核心的双季稻"三高一保"栽培技术模式。本文通过田间试验和多点应用示范,比较研究了双季"稻三高一保"栽培技术模式的效果。田间试验表明,"三高一保"栽培技术模式能促进前期早发、控制无效分蘖发生,促进有效分蘖生长和成穗,提高成穗率,增加总颖花数、提高结实率和籽粒充实度,极显著地增加水稻产量,增产幅度为12.22%~19.73%,并能改善米质。大田示范结果表明也验证了田间试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养分胁迫会直接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相对于地上部分,根系往往较早感知环境胁迫。为了研究水稻根系对养分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通过Illumina Hiseq2000平台测序,对氮素胁迫下水稻根系转录基因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氮素胁迫诱导根系出现了2 270个差异转录基因,其中上调表达的有1 176个,下调表达的有1 094个。采用GO功能分类和Pathway功能注释,可将注释的基因划分为48个功能类别118条代谢途径,包括糖酵解、脂肪酸代谢、氧化磷酸化、氨基酸代谢、淀粉蔗糖代谢等生物学过程。部分根系关键基因表达变化表明,氮素胁迫诱导大量新生蛋白质合成,形成各种酶类,促进新RNA合成,从而形成了更多的新生蛋白质。氮素胁迫诱导根系IAA积累更多来自极性运输,参与植物细胞伸长发育的EGase基因及木质素特异合成途径的关键酶(CCR)表达量发生上调,这些转录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是根系受养分胁迫刺激而发生了伸长生长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0.
探明红壤旱地花生进行稻草覆盖的最佳时期。通过设定播种后1 d(T1)、出苗后10 d(T2)、始花期(T3)、盛花期(T4)、结荚期(T5)开始覆盖稻草5个处理,以全程无覆盖(CK)为对照,研究覆盖时期对花生产量形成及旱地生态的影响。花生出苗前稻草覆盖会显著降低花生的出苗率,降低产量,而出苗后10 d到结荚期进行稻草覆盖均可以有效的抑制杂草发生,保持土壤水分、降低土壤温度,并有利于减缓花生叶片的衰老,增加后期绿叶数,延长花生叶片的功能,促进根瘤生长,有效的提高花生产量。江西红壤旱地花生稻草覆盖可减少杂草的发生、改善土壤温湿条件,有利于产量形成,适宜的覆盖始期为齐苗后10 d左右,过早或过迟进行覆盖,效果均受影响,甚至会减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