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0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3篇
  5篇
综合类   34篇
农作物   39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针对“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政策出台、农民致富积极性和富裕程度有了显著提高.但从本区域的乡村两极集体经济发展态势和积累状况看,并不乐观.从调查情况看,除少部分乡、村外,大部分乡、村没有集体经济和集体积累,甚至处于负债状态,靠“化缘”维持正常运转.因此,如不迅速改善这种状况,势必影响农村面貌的尽快改善,势必制约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因此加快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壮大积累已成为当前的必需和务必.  相似文献   
2.
正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长期积累而未妥善解决的村级债务问题又集中凸现出来。这虽然是个老问题,但却是导致村级公共服务功能萎缩、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影响农村稳定的突出问题。结合本人在清理化解村级债务具体运作中遇到的问题,浅谈自己的一点认识。一、债权债务清理工作目标债权债务清理工作目标总的是"两清楚、两锁定、两到位"。即债权债务、集体资产清理清楚,债务形成的原因分析清楚;债权债务公示后,经债权债务人确认分别签订《村级债权核定书》、《村级债务核定书》,最终锁定债权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不同浓度几丁聚糖对青花菜花球的酚类物质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为60mg/L几丁聚糖对花球的生长影响不大,浓度为50mg/L几丁聚糖使花球的酚类物质及品质有所提高,浓度为40mg/L时则能显著提高花球酚类物质含量及品质,其中叶绿素、类黄酮、绿原酸、可溶性总糖、可溶性蛋白分别较对照提高64.4%、282.5%、35.6%、16,2%、22.7%,但蔗糖含量却有所降低;并初步探讨了酚类物质与跟其形成有关的一些酶(PAL、PPO)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2006年,光明、蒙牛为各自的企业战略定了不同的基调。两大乳业排头兵的行为也代表了行业发展的某种导向。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氧对不同基因型水稻生长和氮素代谢的作用机理,以籼稻、粳稻和旱稻品种为材料,采用营养液培养,考察根际连续增氧水稻分蘖期生长和氮代谢状况。结果表明,连续增氧后,各水稻品种叶绿素含量均有所下降,国稻1号(籼稻)地上部分和根系干物质重分别降低44%和40%,巴西陆稻(旱稻)和秀水09 (粳稻)降低不显著。国稻1号和巴西陆稻的氮积累量分别降低35.8%和36.0%。各基因型水稻叶片NRA (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提高,GSA (谷酰胺合成酶活性)下降。秀水09,叶片NRA增加较少(P>0.05)。连续增氧提高了水稻根比表面积和氧化强度;但降低了叶片叶绿素含量和GSA,不利于水稻氮素吸收和干物质积累。不同基因型水稻对连续增氧的响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一、土地征用货币补偿方式的弊端征用土地的补偿费主要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偿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助费。土地补偿费,主要是因国家征用土地而对土地所有人和使用人的土地投入和收益损失给予的补偿。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产值的6至10倍,征用其他土地的补偿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用耕地的补偿费标准规定。货币补偿是一种有效的补偿方式,在征地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如  相似文献   
7.
土壤氮激发效应及其微生物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氮激发效应是土壤养分释放、植物养分吸收过程中的关键机制。对土壤氮素激发的深入了解,不仅有助于农业生产上更加合理制定氮肥运筹,从而提高氮肥的利用率,也有利于评估和控制环境污染并提供有效的治污方法。本文在介绍土壤氮素激发效应概念和机制的基础上,评估目前土壤氮素激发效应的主流测定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劣,重点阐述了外源添加物(无机氮肥、有机物料和根系分泌物)对土壤氮素激发效应的作用效果及其微生物机理。土壤氮激发模式中,外源添加物对土壤C/N比的影响可能是土壤氮激发效应作用的关键。当系统中有效C冗余时,施用无机氮肥,促进土壤有机氮的分解,从而表现正的激发效应;反之,有效C不足但有效N富集时,则表现为固氮微生物活性相对增强,从而出现负的激发效应。微生物是激发效应的推动者。本文通过共代谢理论、微生物热区理论和微生物能量与物质转化理论三个理论假说解析了微生物在土壤氮激发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从而深化对激发效应的认识,为进一步明确土壤激发效应的微生物机制、因素之间的互作效应及通过激发效应为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南方双季稻区晚季灌浆期温光资源对不同类型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为适应性双季晚粳稻品种的筛选与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8年在浙江富阳和温州两地开展,以当地主栽3个籼稻品种为对照,根据专家推荐选择20个候选粳型品种(包括10个常规粳稻、3个杂交粳稻和7个籼粳杂交稻),评估和研究灌浆期温光条件差异对晚粳稻品质的影响。【结果】(1)基于稻米品质特征聚类,晚籼稻因其特有的长宽比(3.18)与直链淀粉含量(19.40%)归属一类;相比晚籼稻,大部分杂粳型水稻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碱消值和食味值分别升高了4.31%—5.28%、6.51%—9.33%、25.83%—28.34%、-1.81%—4.27%、11.62%—50.85%和2.31%—2.85%,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则降低了20.98%—28.14%和1.16%—14.85%,表现出明显的米质提升;常规粳稻品种的米质表现则出现分离,部分源于苏南和嘉兴的常规粳稻(4个)与杂交粳类似,同属于米质提升一类;而部分源于江苏、上海的常规粳稻品种(6个)因其在晚季中相对较差的米质表现(高垩白度、垩白粒率和蛋白质含量)归属一类;(2)晚稻灌浆期稻米品质与气候因素密切相关,气候因子对水稻品质的作用主要以齐穗后10—20 d为主;加工品质(糙米率)与日均辐射(R:-0.40— -0.19,P<0.05)和昼夜温差(R:-0.45— -0.28,P<0.05)呈负相关关系,与日最低温度(R:0.24—0.53,P<0.05)和降雨量(R:0.38—0.45,P<0.05)呈正相关关系;灌浆期降雨增多以及夜间温度的提高会显著提高垩白率和垩白粒率(R:-0.37— -0.16,P<0.05;R:-0.43— -0.12,P<0.05),从而降低稻米外观品质,同时夜间温度和降雨与食味值呈负相关关系(R:-0.37— -0.16,P<0.05;R:-0.43— -0.12,P<0.05);双季晚稻灌浆期最高温度与稻米食味值成正相关(R=0.37,P<0.05),日最低温度则与稻米蛋白质含量(R=0.19,P<0.05)和垩白度(R=0.16,P<0.05)及垩白粒率(R=0.12,P<0.05)成正相关。【结论】齐穗后10—20 d是气候因子调控稻米品质的关键时期。南方双季稻区晚粳稻品种米质优化,应着重于优质粳稻基因与当地适应性籼稻基因的融合,选择杂粳稻(籼粳杂交稻和杂交粳稻)相比常规粳稻更可靠便捷,常规粳稻品种在引进应用时则应考虑育种来源地及其生态适应性,南方稻区优质常规粳稻仍需结合当地气候条件进行选育。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不同发育阶段小麦赤霉病菌对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SBIs)杀菌剂的敏感性差异及杀菌剂的作用方式,对4种SBIs类杀菌剂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小麦赤霉病菌对4种SBIs类药剂的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其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菌丝生长阶段和产孢阶段芽管伸长阶段孢子萌发阶段;其中,戊唑醇对菌丝生长、产孢、芽管伸长和孢子萌发阶段的EC50值分别为0.686、0.191、3.532和3.825μg/m L,咪鲜胺分别为0.063、0.305、0.827和36.581μg/m L,苯醚甲环唑分别为0.873、3.659、5.687和79.465μg/m L,烯唑醇分别为1.961、33.658、41.881和54.986μg/m L。显微观察4种SBIs类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形态的影响,发现杀菌剂处理后菌丝末端分枝增多,新生菌丝伸长受阻,菌丝体局部膨大,有时可见菌丝及芽管的消解。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用量为有效成分100 g/hm2的戊唑醇、200 g/hm2的咪鲜胺和200 g/hm2的苯醚甲环唑对小麦赤霉病的保护效果为77.15%~79.26%,治疗效果为70.64%~72.77%,于发病前后使用均可有效防治该病害。  相似文献   
10.
以1934~2006年育成,在我国南方广泛种植的16个代表性早籼稻品种为材料,参照生产实践及品种演变阶段,按育成时间将供试品种划分为高秆品种、矮秆品种、矮抗品种、优超品种4种类型,采用常规栽培方法研究其群体质量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早籼稻品种改良进程中,花后群体光合生产能力增强,干物质积累增加,齐穗期总颖花量增加,高效叶面积率与颖花根流量略有下降,有效叶面积率与成穗率变化不大,单茎茎鞘重呈先下降后略有上升的趋势。早籼稻群体进一步改良的有效途径是增强根系活力,促进根系水分与矿物质的吸收及根系物质向籽粒的转运;提高高效叶面积率,增加花后光合产物积累和总颖花量,进而提高粒叶比,达到源库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