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土壤棉黄萎病菌选择性培养基——棉选一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发展与土壤中微菌核的数量有着密切关系.本文介绍一种用于检验土壤内棉黄萎病菌的选择性培养基——棉选一号.其成份为:NaNO3 2g、MgSO4·7H2O 0.5g、K2HPO4 1g、Fe2(SO43·XH2O 0.01g.KCl 0.5g、蔗糖5g、琼脂15g、蒸馏水1000ml、氯霉素300mg、井岗霉素2.5ppm、五氯硝基苯350ppm、克菌丹0.5ppm.这种培养基能有效地分离自然土壤中黄萎病菌的微菌核,而极少受其他微生物的干扰,由于培养基上菌落大、黑色、微菌核呈放射状,故易用肉跟计数微菌核的数量.  相似文献   
2.
棉立枯菌对不同棉花品种致病力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美国曾在亚洲棉中鉴定出抗棉炭疽病的品种,近年来,又在抗棉角斑病的选育中有新的进展;几年前印度试验证明,棉根腐病菌对不同棉花品种的致病力有明显差异;我国已成功的选育出抗棉花枯萎病的品种,但对棉立枯菌在不同棉花品种致病力差异研究较少。为此,我们收集部份棉花品种,在温室条件下,测定人工病土中棉苗的病情指数,比较致病力的差异性,探索抗立枯菌基因存在的可能性。 方法:测定菌为辽阳棉苗立枯菌,致病力中等,玉米沙培养,玉米为沙子重量的25%,玉米沙含水量为25%,25℃黑暗培养  相似文献   
3.
长江流域棉区黄萎病菌“种”的鉴定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棉花黄萎病的经济有效措施,而明确棉花黄萎病菌“种”,继而鉴定病菌的生理小种,则是定向培育抗病品种的基础工作之一。在1979年北方棉区8省(区)9个黄萎病菌苗系的鉴定基础上 (张绪振、姚耀文等,植物病理学报1981年  相似文献   
4.
棉花黄萎病的强致病类型——落叶型菌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棉花黄萎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主要产棉国家,也是我国棉花上的主要病害。由于带菌棉籽是其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故被列为我国国内的植物检疫对象。据1982年全国普查的不完全统计,黄萎病已蔓延到11省、市的363个集中产棉县,病田面积共计833万亩。特别引起人们注意的是,1980年在南通县恒兴公社的局部棉田里发现一种落叶型症状的黄萎病,其致病力比北方棉区的非落叶型的强致病类型——陕西泾阳菌系还强。发病株率高达90.0%,病情指数为72.9,并在落叶症状,发病强度等方面与美国强致病力的棉花黄萎病落叶型菌系——T-9很相似。  相似文献   
5.
棉花黄萎病是一种土传病害,了解黄萎病菌微菌核在土壤中的密度、分布、消长等情况,对该病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外报道检验土壤中黄萎病菌微菌核的方法,其关键都是使用选择性培养基。但所用试剂,或因价格昂贵,或因国内没有,或因使用效果不理想,杂菌干扰大,微菌核出现频率低,菌落不明显等等原因,而无法应用。国内又无这方面研究的报道,因此,我们从1983—1985年进行研究,现研  相似文献   
6.
7.
黄萎病是棉花的重要病害之一。1957年尹莘耘根据全国棉区黄萎病普查资料分析。认为黄萎病的分布和发展与夏季温度关系密切。各地田间调查发现,黄萎病发病最适温度为25~28℃,低于25℃或高于30℃发病缓  相似文献   
8.
柑桔黄龙病是广东、广西和福建省主要柑桔产区的严重病害。近几年来在生产斗争和科学试验中,广大果农和农业科学工作者已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试验研究成果,掌握了以枝梢、叶片的形状、色泽等症状,作为区分病树和健树标准的柑桔黄龙病识别方法,但这种方法常常不易与缺素症树区分开来。根据当前柑桔生产和植物检疫工作的迫切要求,首先必须解决柑桔黄龙病准确可靠的鉴别和检验方法,以便控制病苗、病接穗的调运,和压缩其为害。 1963年我们在广西僮族自治区柳州市果树园艺场,进行了柑桔黄龙病有关症状的观察研究,初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9.
检查进口小麦矮腥黑穗病(Tilletia controversa Kühn)病瘿的形态、硬度,粘着性,不育孢子等是经常采用的比较可靠的鉴定性状,然而,在大量的进口小麦中,往往不易获得完整病瘿。此外,小麦矮腥黑穗病和网腥黑穗病菌的冬孢子形态特征交叉重叠,不易明确地划分。因此作者采用统计方法分析孢子的各个形态特征,结果发现凡70%以上的孢子,其网脊高度集中在1.5~2.5微米之间,胶质鞘厚度集中在2~3微米之间者认为可鉴定为小麦矮腥黑穗病;小于这些数值的为小麦网腥黑穗病。这个方法与孢子萌芽生理鉴定方法比较,两者所取得的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