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玉米顶腐病发病原因研究及防治方法建议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玉米顶腐病的初侵染来源是种子、土壤、病残体带菌,其中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缺乏抗病品种和耕作质量下降是发病严重的主要原因。系统侵染是该病害发生的主要方式,再侵染发生在感病品种抽穗前后的新叶上,对植株生长和产量形成无重要影响。采取种植抗病品种、轮作倒茬、秋翻灭茬、增施磷、钾、钙元素等保健栽培技术和化学农药喷洒相结合的生态控防措施,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苜蓿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从甘肃张掖、酒泉2市采集苜蓿Medicago sativa根腐病样品15份,按照柯赫证病律对其进行病原物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发病部位分离到的菌株以镰孢霉Fusarium spp.占优势,经致病性测定和接种试验证明,腐皮镰孢霉F.solani致病性最强,接种后病株率达60%以上;其次是尖孢镰孢霉F.oxysporum和串珠镰孢霉F.moniliforme,致病性弱,发病株率为16.7%~23.3%;腐皮镰孢霉与尖孢镰孢霉或串珠镰霉混合接种,发病率均高于单独接种的发病率,而病株上获得的其他分离物均无致病性.研究证明苜蓿根腐病是以腐皮镰孢霉为主要病原,并与尖孢镰孢霉和串珠镰孢霉复合侵染导致的一种病害.  相似文献   
3.
玉米黑束病发病原因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黑束病是苗期根部侵染,系统性发生的病害。由土壤、病残体、种子带菌传播。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病害发生严重的主要原因。采取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辅以减少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合理灌溉,清除病株根、茎残体等保健栽培措施可取得持续地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甘肃河西走廊丰富的光照资源和灌溉条件,是国内重要的制种基地.近几年制种玉米苗枯病发生严重,并有发展趋势,重病田发病率高达30%以上,甚至有的田块严重缺苗,翻犁改种,已构成影响制种玉米高产、农民增收的重要问题.现将调查研究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防治玉米顶腐病和黑粉病药剂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10种杀菌剂对玉米顶腐病菌室内测定结果表明,80%多&;#8226;福&;#8226;福锌可湿性粉剂、70%多&;#8226;福可湿性粉剂、97%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98%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抑菌效果最好,而且持效期较长。以97%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98%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按3〖DK1〗∶1或4〖DK1〗∶1的比例进行复配,抑菌效果达到了其各自单用的抑菌效果。经安全性测定,用98%烯唑醇可湿性粉剂进行种子包衣在低温条件下对玉米出苗和苗期生长有一定影响,97%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则无影响。田间防治试验表明,97%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97%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与98%烯唑醇可湿性粉剂复配对玉米顶腐病和瘤黑粉病均有一定防效。在玉米4~8叶和8~12叶期时,以97%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 g+有机硅5 mL/666.7 m2和97%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 g+98%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 g+有机硅7 mL/666.7 m2用量分别喷洒,对顶腐病的防治效果达90%左右,并可兼治瘤黑粉病,防治效果达70%左右。  相似文献   
6.
玉米顶腐病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玉米顶腐病发生的系统性症状特点及病原菌鉴定的结果。玉米顶腐病抽穗前主要表?叶缘缺刻、叶片枯死、扭曲卷裹、弯头、顶叶丛生;抽穗后表?为叶片基部腐烂,叶鞘、茎秆腐烂,植株畸形。叶缘缺刻和叶片撕裂是顶腐病区别于其他病害的鉴别性特征。引起玉米顶腐病的病原菌小分生孢子呈假头状着生,而不是串珠状着生,因此,将该病原菌鉴定为亚粘团镰孢霉[Fusarium subglutinans(Wr.&;Reink.)Nelson,Toussoun&;Marasas]。引起茎、叶部两种症状的亚粘团镰孢霉同源性很高,在遗传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是同一病原。与串珠镰孢霉复合侵染可加重病害的发生,其发病率较单独接菌高11.1%。  相似文献   
7.
玉米顶腐病害调查取样及其经济产量损失评估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孟飞  李万苍  邢会琴  杨鹏 《草业科学》2010,27(4):149-153
根据24份玉米Zea mays品种(系)顶腐病田间发病率调查,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其抗病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品种分别以不同的相似系数聚于5个抗病类群,与田间调查的品种(系)抗病程度基本相符。包括玉米顶腐病在内的非绝产性病害发病率不等于损失率,不能应用发病率直接计算其经济产量损失,要以不同抗病品种的病情级别分别取样测定理论产量。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组建的关系模型,经检验,两者之间相关程度不显著,初步认为因病害造成农作物产量损失的调查取样及损失评估方法基本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8.
苜蓿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主要研究了温度、湿度、pH值、光照、营养对苜蓿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该病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8~38℃,最适20~28℃;产生分生孢子的温度范围为10~38℃,最适25℃;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8~38℃,最适25~32℃.在pH值5~10的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和产孢,菌丝生长最适pH值5~9;分生孢子产生和萌发最适pH值6~7.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或水滴中萌发快,相对湿度低于85%时不能萌发.光照处理对该菌生长无显著影响.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10 min或55℃,5 min,菌丝体的致死温度为60℃,30 min或65℃,5 min.  相似文献   
9.
荞麦褐斑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富含生物类黄酮、酚类、亚油酸及钙、镁、铜、铁、锌、硒和丰富的维生素等特殊营养成分,具有降血脂、降血糖,软化血管和防病治病等效果.国内大部分省区都有种植,在甘肃历来作为复种作物种植,播种面积较小.  相似文献   
10.
玉米顶腐病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报道了玉米顶腐病发生的系统性症状特点及病原菌鉴定的结果。玉米顶腐病抽穗前主要表现叶缘缺刻、叶片枯死、扭曲卷裹、弯头、顶叶丛生;抽穗后表现为叶片基部腐烂,叶鞘、茎秆腐烂,植株畸形。叶缘缺刻和叶片撕裂是顶腐病区别于其他病害的鉴别性特征。引起玉米顶腐病的病原菌小分生孢子呈假头状着生,而不是串珠状着生,因此,将该病原菌鉴定为亚粘团镰孢霉[Fusarium subglutinans(Wr.&Reink.)Nelson,Toussoun & Marasas]。引起茎、叶部两种症状的亚粘团镰孢霉同源性很高,在遗传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是同一病原。与串珠镰孢霉复合侵染可加重病害的发生,其发病率较单独接菌高1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