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3篇
综合类   21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硫代磷酸酯类杀虫剂的微生物降解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纯培养条件下测定了分离株 YF0 5对对硫磷等一硫代磷酸酯类杀虫剂的降解作用。在接种量 (OD4 15nm)为 0.2、pH7.0、30℃条件下 ,测得 10、25、50、100、200、500 mg/L对硫磷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 ,其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 0.077、0.123、0.128、0.119、0.084、0 .013,高浓度对硫磷对 YF05菌有抑制作用 ;分离株 YF05在不同温度及 pH下对对硫磷的降解作用为 40℃ >30℃ >20℃ ,pH8.0 >pH7.0 >pH6 .0。同样条件下 ,YF05对杀螟硫磷和甲基对硫磷也有较好的降解作用 ,对甲基对硫磷的降解速率常数与对硫磷相仿 ,对杀螟硫磷的降解速率常数略高于对硫磷。  相似文献   
2.
以毒死蜱、对硫磷及马拉硫磷为供试农药,以斑马鱼、剑尾鱼、麦穗鱼及太阳鱼为供试生物,研究了3种农药对4种鱼的急性毒性,4种鱼肝细胞色素P450对3种农药的脱硫代谢作用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毒死蜱对于上述4种鱼的96hLC50分别为1.94、0.171、0.0273、0.0681mg·L^-1;对硫磷为2.6、0.0559、1.78、1.02mg·L^-1;马拉硫磷为7.07、0.907、6.03、0.172mg·L^-1。4种鱼肝脏P450对于毒死蜱代谢的Vmax/Km值分别为1.67×10^4、2×10^4、5×10^4、2×104min^-1;对于对硫磷代谢的Vmax/Km值分别为2×10^4、5×10^5、1.11×10^5、1.43×10^5min^-1;对于马拉硫磷的值分别为5×10^3、5×10^4、2.5×10^3、1.67×10^4min^-1。96hLC50值与Vmax/Km值大体呈负相关,其中毒死蜱的相关性较弱,对硫磷及马拉硫磷的相关性较强(R^2值分别为0.2181、0.8490、0.5102)。研究结果说明P450在鱼类耐药性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3.
用达到电泳纯的大型溞(Daphniamagna)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免疫BALB/c小鼠,得到效价达1∶8000的鼠抗大型溞ChE多克隆抗血清;通过优化抗原抗体反应条件,建立定量分析大型溞ChE含量的间接非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法(indirectandnon‐competitive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结果表明:此方法检测灵敏度为24ng爛mL-1;经免疫交叉反应鉴定,所获抗血清与5、10μg爛mL-1标准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如花翅摇蚊、尖额溞、斑马鱼(脑、脑除外的整体)、家蚕、意大利蜜蜂、赤子爱胜蚯蚓、非洲爪蟾(蝌蚪)等来源的ChE交叉反应率分别为:<0畅25%、<0畅25%、 2畅13%、 10畅19%、3畅88%、 3畅56%、 2畅81%、 3畅93%、 5畅00%和2畅75%,具较高的特异性.说明用本试验得到的抗血清建立的间接非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法可用于大型溞体内ChE含量的测定,以利于在农药暴露环境下大型溞体内ChE活性的精确检测.  相似文献   
4.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离了麦穗鱼 (Pseudorasbora p arva)、金鱼 (Carassius auratus)、尼罗罗非鱼 (Tilapja nilotica)、食蚊鱼 (Gambusia affinis)、虹鳟 (Salmo gairdneri)等五种鱼的肝脏酯酶的同工酶 ,以乙酸α-萘酯为底物测定了它们的活性。在麦穗鱼、金鱼、尼罗罗非鱼体内发现两条酶带 ,在食蚊鱼和虹鳟体内发现一条酶带。离体抑制率实验表明 ,五种鱼肝脏内均含有对磷酸三苯酶敏感的酶带 ,而对马拉氧磷敏感的酶带只存在于麦穗鱼、金鱼、尼罗罗非鱼体内。酯酶同工酶分布型的意义及与马拉硫磷选择毒性的关系在本文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间接非竞争ELISA和间接竞争ELISA法测定大型溞ChE和NAGase的试验条件及方法灵敏度。[方法]分别采用间接竞争和间接非竞争ELISA方法测定大型溞ChE和NAGase。[结果]对于ChE,间接非竞争ELISA的最适抗原浓度和抗体稀释倍数分别为1.466μg/m L和1∶10 000,灵敏度为7.426 7 ng/m L;间接竞争ELISA的最适抗原浓度和抗体稀释倍数分别为5.277μg/m L和1∶8 000,灵敏度为0.163 4 ng/m L。对于NAGase,间接非竞争ELISA的最适抗原浓度和抗体稀释倍数分别为8.961μg/m L和1∶6 000,灵敏度为4.199 9 ng/m L;间接竞争ELISA的最适抗原浓度和抗体稀释倍数分别为6.450μg/m L和1∶4 000,灵敏度为0.250 8 ng/m L。[结论]无论是ChE还是NAGase,间接竞争ELISA在最适抗体浓度下的检测灵敏度均高于间接非竞争ELISA,加之其操作简便,间接竞争ELISA在生物和环境样品ChE和NAGase含量检测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李少南 《农药学学报》2014,16(4):375-386
农药生态毒理学是横跨毒理学、农药学和生态学的一门交叉学科。文章从"关注对象"、"关注层面"、"学科归属"和"成果应用"4个方面归纳了"农药生态毒理学"与"农药环境毒理学"的区别,并从"试验历期"、"剂量设置"、"可控性"、"暴露评估"以及"研究的阶段性"等不同侧面阐述了农药生态毒理学研究的方法学要素。对于除人类以外的非靶标生物的关注以及提倡用生态学方法进行研究,是农药生态毒理学区别于农药环境毒理学的明显特征。按照试验历期的长短,农药生态效应评估试验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类;按照试验条件的可控性,则可分为"室内"、"半田间"和"田间"3个层次。从经济和时效性角度考虑,农药生态效应评估试验应遵从先急性、后慢性,先室内、后田间的顺序;为避免出现"假阴性"结果,试验设计时应确保受试生物在室内试验中所受的胁迫强度高于半田间或田间试验。鉴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农药生态毒理学家应该有意识地使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与现有的农药生态风险评估体系相衔接,惟其如此,相关研究成果的生态学意义才能够得到充分体现。随着人们对农药与农业生态系统相互关系认识水平的提高,农药生态毒理学在理论及实践方面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将反过来促进农药生态风险评估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氟虫腈对家蚕的急性毒性与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氟虫腈是我国稻桑混栽地区水稻上普遍使用的杀虫剂。采用食下毒叶法、口器注入法与药 膜法测定了不同条件下氟虫腈对家蚕的急性毒性。氟虫腈对2龄、3龄、4龄、5龄家蚕的摄入LC50值 (48 h,下同)分别为4.89、6.46、9.47、11.59 mg/L;对5龄家蚕的LD50值为1.38 μg/蚕;在25、30、35 ℃ 3个温度下,氟虫腈对2龄家蚕的LC50值分别为4.81、4.59、2.05 mg/L;桑叶浸药时间为1 s、10 s、1 min、10 min、1 h时,氟虫腈对3龄家蚕的LC50值分别为9.12、6.46、4.39、3.68、2.80 mg/L;家蚕在氟虫腈药膜上爬行1、10、30、60 min后, 对4龄家蚕的接触LC50值分别为2.82、2.35、2.05、1.57 μg/cm2。研究表明,胃毒是氟虫腈对家蚕的主要作用方式,氟虫腈在桑园附近水稻上使用对家蚕有较大风险。  相似文献   
8.
除草剂炔草酯对家蚕血细胞DNA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食下毒叶法对2龄、4龄和5龄家蚕进行炔草酯添毒处理,采用彗星试验检测血细胞DNA损伤情况,用CASP软件分析彗星图像,并计算彗星拖尾率、头部和尾部DNA百分含量、彗星尾长、尾矩和Olive尾矩.结果显示,不同浓度(30、60、120、240、480 mg.L-1)炔草酯处理组的家蚕血细胞彗星图呈明显的彗星状.2龄、4龄和5龄家蚕的最高添加剂量组的彗星细胞率分别为阴性对照组的8.3倍、5.3倍和6.0倍,彗星尾长分别为阴性对照组的10.8倍、9.5倍和6.6倍,彗星尾矩分别为阴性对照组的96.7倍、86.8倍和22.5倍;2龄、4龄和5龄家蚕血细胞的彗星Olive尾矩与受试药物剂量间有明显的剂量一效应关系;120、240、480 mg·L-1 3剂量处理组的血细胞彗星Olive尾矩,2龄、4龄家蚕和5龄差异显著(P<0.01).除草剂炔草酯对家蚕血细胞DNA具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作用,其损伤作用大小为低龄家蚕大于高龄家蚕,其中2龄家蚕相对较敏感.  相似文献   
9.
三唑磷和毒死蜱对大型溞繁殖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半静态法,测定了在不同浓度作用剂量下慢性暴露21 d,三唑磷和毒死蜱对大型溞繁殖率的抑制情况。试验结果表明,随暴露剂量增大、暴露时间延长,三唑磷和毒死蜱导致大型溞繁殖量降低50%的浓度分别为6.01(4.88~7.85)和5.05(3.70~7.64)μg.L-1;三唑磷的最高无可观察效应浓度和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分别为1.0和2.0μg.L-1。毒死蜱的最高无可观察效应浓度和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分别为0.1和0.5μg.L-1。  相似文献   
10.
毒死蜱和氰戊菊酯在土壤中的吸附与迁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评估被用作白蚁预防药剂的毒死蜱和氰戊菊酯在土壤中的移动性,采用平衡吸附法和薄层层析法分别测定了两种农药在浙江宁波地区的东钱湖土(粉砂质壤土)、青岭土(粉砂质壤土)和象山土(粉砂质黏壤土)3种土壤中的吸附常数(Kd)和迁移率(Rf)。结果表明,两种供试药剂在东钱湖土中的吸附等温线线性化程度均较高,而在青岭土和象山土中的吸附等温线均近似于 "L"型。从Kd和有机质吸附常数Koc的数值看,氰戊菊酯在土壤中的吸附作用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因素影响,而毒死蜱的吸附并非只受土壤有机质因素的影响。毒死蜱在3种供试土壤中的Kd和Rf值均高于氰戊菊酯。这表明由Kd值推测不同农药在土壤中的相对移动性可能会存在一定偏差。毒死蜱和氰戊菊酯在3种土壤中的Rf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东钱湖土>青岭土>象山土;而Kd值由大到小顺序为象山土>青岭土>东钱湖土。对Kd和Rf值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1)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代换量在决定Kd和Rf值中所起的作用相互重叠;2)土壤有机质含量(或土壤阳离子代换量)和土壤黏粒含量是影响Kd和Rf值的关键因素,而土壤pH值对于Kd和Rf值无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