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3篇
植物保护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棉花黄萎病菌毒素检测棉花抗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棉花黄萎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毒素,检测二叶期棉花苗的致萎反应,经1989-1990年两年的120个棉花品种和品系的室内毒素检测,其致萎度和田间病圃鉴定调查的病情指数之间呈正相关,1989年的r=0.498**:1990年的r=0.725**,两年均达1%的极显著相关,说明在室内用病菌毒素检测棉苗的致萎度,能够反应棉花在田间病圃内的抗病或感病程度。  相似文献   
2.
棉花品种抗黄萎病性与体内生化成分相关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棉花不同抗感黄萎病性品种生化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棉花品种在无菌土中体内可溶性还原糖含量相应地高于接菌土中的含量。蕾期抗耐品种平均含量为2.276%,高于感性品种的1.417%,而铃期趋势相反。叶片单宁含量高于根部。在无菌土中,抗耐品种叶片单宁含量平均为3.58%,高于感病品种的3.28%;而在接菌条件下趋势相反。根部棉酚含量显著高于叶部,但两者极显著相关。在无菌土和接菌土中,抗性品种棉酚含量均高于耐性品种,而耐性品种又高于感性品种。棉株体内棉酚含量与棉花品种抗黄萎病性显著正相关。同工酶谱测定显示,过氧化物酶在抗感品种的无病症叶片中,酶带特征基本一致,叶片显症后表现主酶带区加宽,主酶带数增多,变化趋势与症状严重度正相关。在显症条件下,抗性品种酯酶同工酶活性略强于感性品种;与无症叶相比,显症叶的SOD酶带数由原来的4—6条减少至3—4条,抗性品种的酶带数少于感性品种1—2条。  相似文献   
3.
棉花黄萎病是棉花主要的病害之一,我国黄河流域棉区发生十分普遍,江苏省自70年代末有零星发生后,蔓延迅速。本研究的目的:通过抗性鉴定,筛选出抗黄萎病的种质,供杂交育种和生产上直接利用。  相似文献   
4.
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dahliaeKleb.)在棉区的迅速扩大为害,已经威胁着棉花生产。为有效地控制和减轻病害,利用品种抗性乃是综合防治措施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因此,在筛选抗源、鉴定棉花品种资源和亲本材料时,设置人工病圃就显得非常重要,利用什么材料做为扩大繁殖对象菌系的营养基更是首先要考虑的内容,既要能使菌丝体迅速生长,又要让分生孢子和微菌核的生成量大。基于这种目的,试用了四种培养基物进行了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5.
棉花黄萎病菌实针接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8号(0.5时)针灸针1支和直径约0.5厘米的球形泡沫海绵小球一个.海绵穿在距针尖1厘米处.供测菌株接种在蔡培氏液体培养基内,在25℃下振荡培养2天,置4℃冰库内冷藏备用.接种时,先将海绵球蘸上分生孢子液,然后按针尖与棉苗茎成30°夹角,刺入棉苗子叶节.这时将针柄向棉苗茎杆挤压,使泡沫塑料内的分生孢子液(约0.02毫升)沿着针尖流入棉苗茎内的输导组织.拔出针尖,重蘸孢子液后进行第二株棉苗的接种.  相似文献   
6.
棉属野生种枯萎病黄萎病抗性鉴定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的抗病、抗虫基因,很多存在于棉属野生种中.为了探索不同种(Species)的抗病性.以向陆地棉转育,我们从1986~1991年系统地进行了棉属野生种枯、黄萎病抗性鉴定.枯萎病在致病力强的南京型和启东型混合菌种人工病圃进行;黄萎病在落叶型菌种人工病圃进行,现将初步鉴定结果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7.
为安全快速有效的种子消毒提供试验材料,探索了黄萎病室内高菌量人工接种棉籽的方法.供试菌株:JV27,经单孢稀释纯化培养,移至蔡别克氏液体培养基内,在25℃恒温下振荡培养2~4天,待病菌分生孢子大量产生后备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棉花生产对产量、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烂铃的防治工作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尽管各地在防治技术的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如铃衣剂、摘基部果枝等技术的应  相似文献   
9.
棉花品种抗黄萎病性与生化成分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对不同抗感黄萎病棉花品种的还原糖、单宁含量和酯酶以及过氧化物酶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初步明确了棉株体内诸种生化成分与品种抗黄萎病的相关关系,兹将主要结果简报如下 烘试的5个陆地棉品种分别为86-121(抗病品系,平均病指为6.90):冀合328(耐病品种;平均病指14.75):川2783(感病品系、平均病指34.67):盐棉48(感病品种,平均病指36.88);  相似文献   
10.
棉花黄萎病是我省棉花生产上仅次于枯萎病的第二大病害。近10年,此病已蔓延及徐州、盐城、南通和苏州等市的30个县(市),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和纤维品质。“六五”期间,全省组织了协作攻关研究,采取了综合防治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病区的蔓延速度。但由于棉花黄萎病寄主范围广,传播途径多,因此仍有扩大蔓延的趋势。了解并掌握黄萎病蔓延扩展趋势,对于调整抗病育种目标,进一步加强综合防治措施均具有指导意义。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把以经验为基础的判断,同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棉花黄萎病蔓延扩展趋势作出定量的预测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