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1篇
基础科学   1篇
  24篇
综合类   34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当前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分析,结合在执行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前提下充分体现农林特色的改革思路,提出了面向农林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以创新、综合、设计性实验开发为切入点推动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依据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全面提高设计环节的教学质量;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利用影像资料和可视化教学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通过上述改革措施和教学实践,逐渐形成了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2.
氮肥用量及施用时间对土体中硝态氮移动的影响   总被引:61,自引:1,他引:6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连续两年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 ,播前一次施氮量 130~ 5 2 0kghm-2 a-1时 ,氮肥用量对硝态氮在土体中的移动深度没有影响 ,但土壤剖面中残留的硝态氮量随施氮量增加显著增加。播前一次施用氮肥 ,差减法计算的肥料氮表观回收率 (作物携出量和土壤硝态氮的残留量 )为 6 2 %~ 82 7% ;就作物而言小麦的携出率高于玉米 ,在玉米生长季节有更多的硝态氮可能被淋移至土壤剖面的下层。小麦—玉米轮作一年 ,不同的施氮时间对肥料氮的表观回收率以及硝态氮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累计没有明显影响。土区合适的氮肥用量是控制硝态氮向深层移动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菜地不同施氮量下N2O逸出量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用田间原位密闭气室法和乙炔抑制原状土柱培养法 ,研究了蔬菜地不同施氮量下 N2 O的逸出量。结果表明 ,在一定施氮量范围内 ,N2 O通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上升 ;除最高施肥量 (N4 50 )外 ,N2 O占 (N2 +N2 O)的比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施肥水平低时 ,氮素的损失以 N2 为主 ,当施肥量高于 30 0 kg/ hm2后 ,则以 N2 O为主。 2 m土体中 NO3- N分析结果表明 ,试验结束时对照和 N4 50 处理土壤剖面中有 NO3- N累积 ,其余各个处理氮素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损失 ,其中损失量最大的是 N1 50 处理 ,与 N2 O逸出量的趋势相一致。 N2 O逸出量占肥料 N总用量的 0 .15 %~ 0 .6 6 % ,肥料逸出量占土壤 N2 O总逸出量的 39.0 %~ 70 .3% ,且在施氮水平低于 N30 0 以下时 ,N2 O逸出量有随施肥量增加而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用盆栽实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Cu、Cr单一和复合污染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生物酶学评价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相同污染水平下,除Cr最低浓度(Cr5)处理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有激活作用外,其余各浓度的Cu、Cr单一和复合污染均对供试的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产生抑制作用。4种酶相比较,Cu、Cr复合污染对过氧化氢酶活性抑制最小,而对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抑制最大。各处理有作物种植的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抑制率均大于相应的无作物种植处理,而土壤过氧化氢酶和硝酸还原酶的抑制率却小于无作物对照。有作物处理的4种供试酶活性抑制率与对应的无作物处理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无论是否有作物种植,Cu、Cr复合污染对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抑制率产生不同程度的协同作用,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有一定的拮抗作用。无作物种植时,Cu、Cr复合污染对土壤的硝酸还原酶活性抑制率为协同作用,而有作物种植时则为拮抗作用。建议以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来共同表征Cu、Cr复合污染毒害作用的大小。  相似文献   
5.
施钾对花生养分吸收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用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研究了土娄土施用不同量钾肥对花生不同生育时期养分吸收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可促进花生的生长和发育,使花生产量提高了27.6%,最高产量出现在K2O用量67.5kg/hm2;施钾促进花生对N、P、K养分的吸收,三种养分的吸收量为N>K>P,但不同钾肥用量对养分的吸收影响不大;施钾使花生籽粒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分别提高了17.7%和10.74%。试验中我们还观察到,施用钾肥可显著提高花生的抗病性,而抗病性有随施钾量增加而提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选择全国7个主栽小麦品种,通过培养试验研究了外源添加硒酸盐以及亚硒酸盐对小麦的生物毒害作用,旨在确定小麦发芽阶段硒敏感指标并且为耐硒小麦品种的筛选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添加低浓度外源硒(硒酸盐<8 mg·L-1,亚硒酸盐<20 mg·L-1)能够促进发芽阶段小麦的生长,高浓度硒(硒酸盐≥8 mg·L-1,亚硒酸盐≥20 mg·L-1)则表现为显著的抑制作用;同等硒浓度条件下(10 mg·L-1),硒酸盐对小麦种子的毒害作用显著高于亚硒酸盐(P<0.05)。指标综合相关性模型与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7.
SBR法处理高浓度生活污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SBR法处理高浓度生活污水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在悬浮性固体(MLSS)含量为3 g/L,COD容积负荷为1.0 kg/(kg·d),好氧4 h,溶解氧(DO)3~5 mg/L;厌氧2 h,DO<0.2 mg/L;好氧1 h,DO3 mg/L;缺氧1 h,DO<0.5 mg/L以及试验温度22~28℃,周期为9 h的运行条件下,对COD、NH(?)-N、TP去除率分别为97.5%,94.9%,97.1%;该工艺有利于反硝化除磷过程的同步实现,其适宜的污泥龄为20 d。  相似文献   
8.
硝、铵态氮肥对旱地土壤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静态箱法在田间研究了黄土性土壤不同水分条件下施用硝态氮肥和铵态氮肥后土壤N2O的排放特点,并对包括温度、pH、水分等因子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水分含量为田间持水量的90%和70%的条件下,铵态氮肥处理土壤的平均N2O排放量分别为233.6±165.4 μg/(m2·h)和166.4±153.3 μg/(m2·h);而施用硝态氮肥时则仅为75±40.2 μg/(m2·h)和49.27±17.0 μg/(m2·h).施肥后短期内,铵态氮肥排放的N2O量显著高于硝态氮肥处理,由此可说明黄土性土壤表层土壤N2O的主要来源是土壤氮的硝化过程.在自然矿化条件下黄土性土壤N2O的排放量约为17.0 μg/(m2·h).如果把两个水分处理相比较,土壤水分对铵态氮肥处理土壤N2O的排放影响不明显,而对施用硝态氮肥的土壤有明显影响,高水分处理更利于土壤反硝化作用的进行从而增加了土壤N2O的排放量.施用不同肥料种类在施肥后短期内影响土壤的pH值和有效NO-3-N、NH 4-N含量,而反过来土壤水分含量、土壤pH以及土壤温度均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土壤N2O的产生和排放.  相似文献   
9.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不同价态外源硒(Se4+、Se6+)对连续种植小白菜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脱氢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为土壤硒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低浓度硒对土壤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激活效应,而高浓度硒对4种土壤酶均产生抑制作用;外源硒对脲酶及脱氢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大于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外源Se4+及Se6+浓度与土壤脲酶活性间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1),且同浓度两个价态硒差异显著(P〈0.05),说明脲酶可作为土壤硒污染程度的生态风险评价的生物指标;而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及碱性磷酸酶只能表征一定时间段内土壤硒污染的程度。土壤酶的ED5(0生态剂量)均随硒施入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以脲酶的ED50值最小,Se6+的ED50小于Se4+,生态毒性大于Se4+。  相似文献   
10.
干湿交替对旱地土壤N2O气态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密闭气室法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灌溉后N2O气态损失进行了研究,并采用乙炔抑制的原状土柱实验室培养法,对土壤由湿变干和由干变湿过程中N2O通量的变化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旱地土壤上,N2O通量的变化一般较小,但在灌溉后其呈现上升的趋势,且这种变化在灌溉后2 d~3 d出现;整个测定过程中密闭气室法测得对照和施肥处理N2O通量分别为6.79 μg/(hm2)和15.64 μg/(hm2).培养实验的结果表明:同一土壤在同等的土壤WFPS含量条件下,土壤由湿变干过程产生的N2O通量高于土壤由干变湿过程中的产生量; 施肥处理与对照相比两者的变化趋势相同,但不施肥处理的变化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