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1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棉套种田麦收前后的天敌转移规律何洪俊,黄明松,樊孝贤,刘思义,贾平安(湖北省农科院植保所武汉430064)随着复种指数日益提高和作物间作套种被广泛采用,农田生态系统的作物结构日趋多样化。某些时期在同一田块镶嵌种植多种作物,在同一生态区也广泛存在相邻...  相似文献   
2.
1993-1996年用点滴法和浸叶法分别测定了几个县棉铃虫对溴氰菊酯,氯氰菊酯,灭多威,久效磷的抗性水平,其结果溴氰菊酯LD50分别为0.00959,0.01612,0.02360ug/头,氯氰菊酯LD50分别为0.5570,0.08590,0.7559ug/头,与敏感基线标准比较,棉铃虫对溴氰菊酯的抗性瑙为13.70,23.00,33.71;  相似文献   
3.
多虫复合为害对棉花产量产值影响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3年田间试验结果,对所设计的6种害虫3种不同组合的棉花多虫复合为害系统,进行了害虫对棉花桃数、铃重、烂桃、僵瓣、皮棉绒长及品级、总产量和产值影响的逐步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了各复合为害系统害虫与棉花产量结构要素、品质要素、产量及产值的最优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地描述了多虫复合为害系统中害虫对棉花产量和产值的为害损失,初步探讨了多虫复合为害规律,明确了复合为害系统中各类害虫对棉花产量、品质和产值的影响途径。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游棉区转CryI A基因棉花对棉铃虫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转 Bt棉 GK-19和转 Bt美棉 BG-15 60进行了室内生测和大田调查。结果显示 ,室内生测两Bt棉品系对棉铃虫的抗性随组织器官和生育期的不同而变化。总体上 ,繁殖器官的抗性效率大于其它器官 ,7月份的抗性水平显著高于 8月和 9月 ;田间调查 ,在对照田第 3和 4代棉铃虫高峰虫量百株 14头和 2 8头密度下 ,Bt棉 GK-19和 BG-15 60对第 3和 4代棉铃虫的控制效果分别为 86.2 1%、87.89%、93 .10 %和 92 .19%。表明长江中游棉区转 Cry1A基因棉花对棉铃虫的田间种群数量亦有很强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棉铃虫发生及灾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致棉铃虫大发生的基本条件是食物链,包括物候、作物布局、栽培耕作制度、棉花生育状况;影响其种群基数的因素有抗药性、天敌的自然控制、防治质量等;决定是否大发生的关键因子是虫情基数和气候等。虫情基数是内因,适宜的气候条件是外因,二者是导致棉铃虫暴发的关键因子。根据荆州地区1970~1996年共27年的虫情和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法,选择主要的相关因子,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第4代棉铃虫发生量及灾变预报模型:Y=183.396+15.556X2-0.370X11±84.618,回测正确率为74.1%,试报1997年第4代发生量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6.
害虫复合危害对棉花产量和品质影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棉花害虫为害损失的研究,已有过不少报道。然而,以往的研究多注重于一种害虫。这与棉田害虫的发生与为害规律——整个生育期中多种害虫重叠发生,甚至同一生育期中几种害虫同时为害——并不一致。而事实上多种害虫复合为害对棉花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7.
江汉平原地膜棉田二代红铃虫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86~1995年历时10a的系统观察资料,以同期移栽露地棉田为对照,对江汉平原地膜棉田二代红铃虫的种群动态进行了统计分析及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地膜、露地两类棉田二代红铃虫的种群数量及田间发生动态均存在显著差异。10a平均,地膜棉田二代红铃虫累计卵量是露地棉田的3.4倍;平均有卵株率是露地棉田的2.8倍;年发生程度较露地棉田提高1.7级;每年7次调查达到防治指标的次数年平均比露地棉田多2次,有些年份多达4~5次;实际需要用药防治的次数平均每年比露地棉田增加1次,有些年份增加2~3次。  相似文献   
8.
9.
在确定的棉田生态系统内,掌握棉铃虫的发生规律,最大限度地挖掘自然控制因素的能力,根据棉花的补偿能力制定动态防治指标,选择有效的防治措施,并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控制棉铃虫的发生和危害,实践证明,综防区不仅棉铃虫危害得到良好的控制,天敌数量经对照区增加3.3-8.4倍,而且每亩农药用量下降31-33%,治虫用工减少1-2个,棉花产量减产10%左右,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棉铃虫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湖北省荆州地区选择有代表性的中产棉田两块,进行了棉铃虫不同代别防治指标的研究,初步明确棉铃虫第三代危害期间,棉株有较强的补偿能力。百株低龄幼虫在5头以内时有增产的趋势;5~15头之间蕾花铃总数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当百株虫量大于15头时,则蕾、花、铃迅速下降,第四代发生危害期间,棉株补偿能力已衰退或消失,当百株幼虫量达到5头时,则蕾、花、铃总数迅速下降,因此第三代棉铃虫的防治指标为百株低龄幼虫12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