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植物保护   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系统总结国内外有关桃红颈天牛的防治技术,从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3个方面进行阐述,重点阐述最具生产应用价值的防治技术。最后提出以物理防治为主,生物防治为辅的综合治理措施。即在成虫羽化前用薄膜包扎法阻止天牛成虫产卵,同时设置诱饵树,集中消灭前来产卵的雌虫及其所产的卵,刺杀已孵化的低龄幼虫,8-9月释放管氏肿腿蜂来防治天牛低龄幼虫,在第2年春季注射斯氏线虫或释放花绒寄甲防治天牛幼虫和蛹。上述方法连续进行2年,每年1次,即可将桃红颈天牛的种群数量控制到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2.
天牛类蛀干害虫为害特性及其综合治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牛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昆虫纲(Insecta)、鞘翅目(Coleoptera),是为害林木、园林绿化树木和果树的一类重要钻蛀性害虫,目前世界已知约4 000属25 000种以上,我国已记载2 290种.目前天牛已成为我国林业大敌,仅杨树天牛的年发生面积就达60万hm.  相似文献   
3.
应用虫线清、敌杀死、氧乐果、保绿宁和吡虫啉等5种农药注射防治萧氏松茎象幼虫,结果表明:对于老熟幼虫,吡虫啉和保绿宁效果较好,均达到了50%,对于第2代幼虫,保绿宁效果最好,虫线清、敌杀死和吡虫啉次之,都在80%以上。对第2代幼虫的药效明显高于老熟幼虫。综合以上结果,保绿宁和吡虫啉是具有推广应用前景的药剂。5种农药对不同林龄湿地松的萧氏松茎象幼虫效果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施红  卢志芳  熊建宏  王辉  唐艳龙  温小遂 《江西植保》2010,33(4):167-168,171
萧氏松茎象幼虫的死亡率与虫道形状关系较大。研究结果表明,当虫道形状为线形时,两种农药的致死率最高,对第一代幼虫可达80%,对第二代幼虫超过90%。虫道为S形时,致死率最低,对第一代只有不到40%,第二代略高,也只有60%。当虫道为T形、Y形和环形时,对第一代幼虫的致死率介于40%~60%,对第二代幼虫的致死率略高介于50%~70%。  相似文献   
5.
对于第1代幼虫,当注射点距幼虫的距离为0~2㎝时,高效氯氰菊酯和吡虫啉两种药剂的致死率均高达100%,当距离为2~6㎝时,两种药剂的致死率达70%左右。对于第2代幼虫,当注射点距幼虫的距离为0~4㎝时,两种药剂的致死率均较高,接近100%,当距离为4~6㎝时,两种药剂的致死率达70%左右。因此,最佳注射点在距幼虫6㎝以内的虫孔处。  相似文献   
6.
萧氏松茎象幼虫的位置与流脂孔的方位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萧氏松茎象幼虫的位置与流脂孔的方位关系。结果表明,第一代和第二代幼虫的位置与流脂孔的方位关系在不同方位的比例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幼虫位于流脂孔下方的比例最高,第一代和第二代幼虫的比例分别接近30%和40%。位于上方、左上和右上方的比较较低,只有5%左右。  相似文献   
7.
南岭山地杉木人工林与天然林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设置临时样地,对南岭山地九连山自然保护区人工杉木林(28a)和天然杉木林(100a)进行群落学特征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起源的杉木林物种组成差异不大,人工林有维管植物39科59属83种,天然林有52科72属93种,二者种组成相似程度较高,相似性系数迭0.592,尤其是下木层和草本层;同时,二者物种多样性及均匀度也相似,但除下木层外,人工林乔木层和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比天然林要低,而生态优势度正与此相反.人工林乔木层生态优势度最高;天然林与人工林杉木种群都属衰退型种群,一些中生或阴生及常绿阈叶树种却属增长型种群,这表明天然林与人工林杉木林都正在向常绿阔叶林演替.  相似文献   
8.
室内毒力试验表明:吡虫啉的致死时间最短,最短2分钟,平均5分钟,灭杀毙的致死时间最长。林间注药试验表明:7月保绿宁、吡虫啉对萧氏松茎象幼虫的致死率分别为73%、71.2%,明显好于8月。  相似文献   
9.
幼虫的死亡率与注射点的方位关系密切。当幼虫位于注射点的正下方时,死亡率最高,高效氯氰菊酯和吡虫啉对第1代幼虫的致死率高达75.61%和67.27%,对第2代幼虫的致死率高达89.47%和95.24%。当幼虫位于注射点的上、左上和右上方时,两种药剂对第2代幼虫的致死率较低,只有20%~40%左右,对第1代幼虫的致死率更低,只有10%左右。  相似文献   
10.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萧氏松茎象的发生与环境生态因子密切相关.试验表明在萧氏松茎象发生林区地表温度四季变化的趋势均比不发生林区缓和;春季和夏季,发生林区的地表温度均比不发生林区的低;秋季,发生林区的地表温度12时之前比不发生林区高,12时之后比不发生林区低;冬季,发生林区地表温度早晚比不发生林区高,中午比不发生林区低.表明萧氏松茎象发生林区的小气候变化比不发生林区缓和,利于其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