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本试验采用室内浸虫法测定了噻唑膦对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泰安市岱岳区等地大棚内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ngnita)的毒力,发现噻唑膦对南方根结线虫的LC50在4.18~5.86 mg·L-1之间。田间采用单株灌根法比较了30%噻唑膦微囊悬浮剂与5%噻唑膦微乳剂两种剂型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发现施药后30 d,两种药剂的田间防效相差不大,均在80%以上;施药后60 d和90 d,30%噻唑膦微囊悬浮剂的防效则均显著或极显著优于5%噻唑膦微乳剂。表明30%噻唑膦微囊悬浮剂能够有效延长持效期,从而减少施药次数,减少用药量,保障农产品安全。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乳化剂蓖麻油聚氧乙烯醚EL-40调控载药微囊释放性能的机制,评价载药微囊对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采用界面聚合法,通过调节乳化剂EL-40用量(0.5%、1.0%和2.0%)制备释放性能不同的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分别于棉蚜Aphis gossypii发生初期与盛期进行施药,监测药剂处理后棉蚜与瓢虫的种群动态,明确其对棉田棉蚜的控制效果,并确定最佳施药时期。结果表明,微囊制备过程中,提高EL-40用量可降低囊壳致密度,进而加快载药微囊活性成分释放,当EL-40用量为0.5%、1.0%和2.0%时,添加润湿剂OP-10后载药微囊在叶面上的24 h释放百分比分别为18.02%、41.58%和63.84%。相对于乳油剂型,微囊化显著提高了2.5%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斑马鱼Danio rerio与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的安全性,且安全水平与微囊释放速率呈负相关,其中,含0.5% EL-40载药微囊的缓释性能最佳,对两者的急性毒性分别为270.55 μg/L(LC50)与0.73 mg/L(LR50)。相较于发生盛期施药,在发生初期施药对棉蚜种群的控制效果更好,且可避免对瓢虫种群造成伤害,其中2.0% EL-40载药微囊对棉蚜的控制效果最佳,施药后14 d棉蚜的校正虫口减退率为72.90%。表明在棉花苗期棉蚜发生初期使用含2.0% EL-40的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的控制效果更好,控制期更长。  相似文献   
3.
利用安全溶剂替代农药制剂中的有毒溶剂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乳油中有害溶剂替代已经颇具成效,而微囊剂型中的溶剂替代也应该引起重视。本文先通过比较油酸甲酯和150# 溶剂油对油相稳定性的影响以确定溶剂的种类和用量,采用界面聚合法分别以油酸甲酯和150#溶剂油为溶剂制备了9%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之后考察了两种制剂的释放性能、抗光解性能和田间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以油酸甲酯为溶剂,当原药与溶剂质量比为1 : 2时,所得的吡唑醚菌酯微囊为球形,平均粒径为2.92 μm,与以150# 溶剂油为溶剂制备的微囊相比,在快速释放液中,20 min时前者中吡唑醚菌酯的累积释放率为92%,后者仅为50%。在模拟紫外光强度下,在100 min时,以油酸甲酯作溶剂的微囊中吡唑醚菌酯含量比以150#作溶剂的微囊中吡唑醚菌酯的含量高30.59%。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施药后32 d,用以油酸甲酯为溶剂制备的9%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处理比以150# 溶剂油为溶剂的微囊悬浮剂处理和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处理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效分别高16.59%和29.34%。表明溶剂对农药微囊制剂的稳定性和应用性能均存在影响,应该优化筛选。本研究可为农药微囊制剂的精细化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