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笔者从黄河源区河漫滩湿地地理地形指标和植物群落指标出发,分析和研究黄河源区河漫滩湿地退化过程中植被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整个退化演替过程来看,在演替初期,黄河源区河漫滩湿地以藏嵩草为主,随着演替的进行,藏嵩草的重要值逐渐降低,杂草和毒草的重要值逐渐增加,并在河漫滩湿地中占有一定的位置,物种多样性增加,群落的结构趋向复杂,丰富度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2.
利用青海东部地区12个台站1961~2004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近44年来的降水变化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及突变。结果表明:青海东部农业区夏季降水量的总趋势呈水平,降水量无显著变化;对于10年及以上相对较大的时间尺度,17年左右的振荡周期较为明显;而对于10年以下相对较小的时间尺度,8~10年的周期突出;近44年东部夏季降水存在两次突变,分别发生在1970年,降水有弱回升趋势;1999年左右突变,降水有较弱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运用区域历史回归分析的方法,选用1989~2005年6~9月期间三江源地区4个监测站点的牧草产量资料和降水资料,分析了牧草产量和降水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降水量与牧草产量的相关系数显著性水平<0.05,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评估人工增雨量对牧草产量贡献的回归方程。计算表明:在三江源地区夏季(6~9月)通过人工影响,区域内每增加平均降水量10mm,即可在三江源地区增加区域平均牧草产量315kg/hm2。  相似文献   
4.
采用Jay Gao的分类体系对黄河上游河曲地区河南、泽库、玛曲和若尔盖4个县不同湿地类型和植物群落特征方面进行物种统计,结果显示:黄河上游河曲地区湿地植被组成中原生植物减少,菊科等杂类草增多,河漫滩湿地(F)物种多样性较多,湖泊湿地(L)相对较少;利用1994—2012年黄河上游河曲地区4个县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年蒸发量、年日照时数和年平均地温等资料,初步探讨黄河上游河曲地区近19年来湿地变化的自然原因。  相似文献   
5.
2005年青海省天然草地牧草长势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青海省气象局在全省设立的具有代表性的22个牧草生态监测点从5月~9月份的监测数据,并结合EOS/MOD IS卫星遥感监测模式,对2005年青海省天然牧草长势进行了动态的监测与评价。根据8月下旬大部分牧业区牧草地上生物量处于峰值期的地面监测,22个监测点的围栏内处于自然生长未被牲畜踩食状态的牧草与2003~2004年相比,平均产量增加了780kg/hm2,增加幅度为23.8%,牧草高度平均增加了4.7cm,覆盖度增加了2.5%。尤其是环青海湖牧区牧草长势最好,平均产量增加了110%,平均高度增加了19cm,覆盖度增加了12.0%。全省大部分牧业区的牧草产量达到丰年标准。监测与评价结果可为青海省的政府和畜牧生产部门对牧业区的越冬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近45年青海省夏季降水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青海省41个测站,1961~2005年6~8月降水量资料,采用REOF、小波分析及突变分析等方法,对青海省夏季降水量的空间异常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旋转后的前3个载荷向量可较好地代表青海夏季降水的3个主要异常敏感区:青海东部区、西部区和南部区。近45 a来,各区夏季降水趋势分别表现为无显著变化(东部区)、增加(西部区)和减少(南部区)。除具有4 a和10~12 a左右的振荡周期外,各异常区还具有各自不同的振荡周期。青海省夏季降水突变的时间约发生在1970和1999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