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1篇
综合类   3篇
植物保护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2.
利用酒泉国家气候观象台1980-2001年探空资料,分析其风速垂直分布和月、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风速在对流层内随高度增加而增大,在200 hPa达到最大,对流层之上随高度增加而减小。酒泉站处在高空最大风带(副热带急流)最南和最北之间的位置,最大风带随季节南北移动,使酒泉站高空最大风呈现出规律性的季节变化。符合酒泉航天发射活动最佳气象条件的时间为每年10~11月。  相似文献   
3.
2017年5月2日,甘肃酒泉市出现大风天气,肃州区瞬间风力达到29.5m/s,突破了历史极值。为了更好地分析此次过程的成因,该文对该次过程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以期对今后大风天气的预报提供参考。分析表明:乌山脊强烈发展,引导极地冷空气南下,经新疆进入河西走廊,形成这次大风天气过程。冷锋过境,锋后较大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酒泉东部地区出现大风天气。高空冷空气经阶梯槽逐级补充南下,在冷锋后形成副冷锋。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加之大气下沉运动使有效位能转化为动能,及动量下传作用,出现了突破历史极值的大风。  相似文献   
4.
河西走廊气候条件对甘草生长发育的影响及种植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2~2002年田间人工甘草种植试验,研究了气候条件对甘草生长发育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河西走廊地区影响甘草生长发育的主要是热量条件,日平均气温10℃时甘草开始萌芽,≥10℃积温达250℃·d左右时开始返青,返青期至种籽成熟始期要求≥15℃积温在2200~2300℃·d。据此确定了河西走廊不同海拔高度的甘草适生种植区,为建设人工种植甘草基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MICAPS资料,对2015年3月31日发生在甘肃酒泉的大风沙尘暴从气候背景、天气形势、气象要素特征及相关物理量场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本次沙尘暴过程类型为新疆热低压东移型。蒙古冷高压东移南压,南疆西部冷空气侵入,使南疆热低压东移到河西西部,蒙古冷高压后部回流冷空气倒灌进入河西走廊西部,由于河西走廊狭管效应造成河西西部大风、强沙尘暴天气。另外,沙尘暴发生时从低层到高层出现一致的上升运动,垂直上升运动区与沙尘暴天气发生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近51年河西走廊西部极端强降水事件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河西走廊西部8个气象站1960~2010年的逐日有效降水(日降水量≥0.1mm)资料,研究了河西走廊西部近51a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河西走廊西部只要出现中~大雨或以上降水就算极端强降水;在空间分布上,河西走廊西部极端强降水阈值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小,极端降水总量分布与该区域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相似,极端降水指数倾向率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在时间分布上近51年来河西走廊西部年极端降水总量和年极端降水强度均呈显著增加的趋势,极端降水频数增加趋势不明显,极端降水指数在3~5a和10~13a周期上反映明显,在60年代极端降水指数均发生了突变。  相似文献   
7.
近58年河西走廊地区气温变化及突变分析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根据河西走廊地区敦煌、瓜州、酒泉、张掖、武威及乌鞘岭6个地面气象站1951-2008年的逐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月平均最低气温资料,运用线性拟合、滑动平均和Mann-Kendall方法进行趋势和突变分析。研究表明:近58年来河西走廊地区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最低气温的增温趋势明显大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的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暖突变均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最低气温暖突变出现在1994年,气温年较差呈减小趋势。就各季而言,冬季气温的递增率最大,暖突变出现在80年代中后期,早于其他各季,说明河西走廊地区的增暖首先是从冬季开始的。  相似文献   
8.
强沙尘暴过程高空温湿风结构和大气稳定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2004年5月23~24日沙尘暴过程中民勤站观测资料,分析了湿饱和位温、比湿和风速垂直廓线分布特征及沙尘暴期间沙尘暴强度、地面气象要素和螺旋度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显示:在沙尘暴爆发前,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大气温、湿风垂直结构有利于沙尘暴的发生发展;沙尘暴期间,大气稳定度逐渐增大,出现了稳定与不稳定相间的情况,不利于对流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沙尘暴生命史后期阶段,大气层结调整到稳定状态,抑制了干对流的发展.在沙尘暴过程中,螺旋度与地面气象要素及沙尘暴强度之间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甘肃酒泉一次罕见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学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资料、区域加密雨量站、卫星云图以及每6h一次的1°*1°NCEP再分析资料,使用天气学诊断方法,初步剖析了2012年6月5日引发酒泉大暴雨天气过程的降水特征、环流背景及影响系统、物理量特征和卫星云图。结果表明:这次大暴雨发生在非常有利的大尺度天气背景下,高、低层均为"东高西低"的流场配置,"歪脖子脊"的阻挡作用使上游低值系统在河西西部滞留时间较长,柴达木低涡移动缓慢,形成了类似于"北槽南涡"的流场形势;暴雨发生时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形成了强烈的抽吸作用;对流层内出现强烈的上升运动,中低层流场的配置有利于水汽的输送和汇聚;500 hPa垂直螺旋度的分布与天气系统和强降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强降水中心发生在对流不稳定、斜压不稳定相结合的区域和CAPE强中心的下游。此次暴雨发生期间有多个中尺度对流云团在酒泉市上空活动,表明暴雨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中小尺度系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