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第三、四积温带玉米种植新区主栽玉米品种抗大斑病特性及产量潜力,以黑龙江省讷河市为玉米新区代表,对该地区推广的16个玉米品种抗大斑病特性及产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表现存在显著差异,病情指数变化范围为4.81~36.30。玉米抗大斑病表现好的品种(病指≤15)为众单1号、齐山2号、龙单39等;中等抗病表现的品种(15病指≤30)为德美亚2号和龙单29;抗性表现较差的品种(病指30)为绥玉19;不同玉米品种按产量大致可分三个等级,即高产品种为齐山2号、海玉11号和甘玉2号等;中产品种为克单14、众单1号和哈丰3号等;低产品种为德美亚2号和绥玉13。从抗大斑病和产量水平综合分析,供试的16个玉米品种中齐山2号、海玉11和甘玉2号3个品种表现最佳,德美亚2号表现最差。  相似文献   
2.
随着黑龙江省种植结构的调整,黑龙江省第三、四积温带由以大豆为主转变为以玉米为主要作物的玉米种植新区。为了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玉米种植新区选择抗玉米大斑病品种及科学布局,以黑龙江省依安县为第三积温带玉米种植新区的代表,对该地区的29个玉米品种抗大斑病的特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之间抗病性差异较大,病情指数变化为3.70~45.93。抗病性大致可分为三大类,抗病性较好的品种(病指≤15)为德美亚3号、吉单441、德元101、哈丰1号、稷禾农18、吉农大516、龙单48、龙作2号、北种玉1号、富单1号、良早66、育丰325、龙育415、九单503、垦单10号、禾田1号、吉单27、育丰311、嫩单15、宏育415、良玉21、吉农大212和龙垦9号;抗病性中等的品种(30≥病指≤15)为克单9号、东农254和吉单519;抗病性最差的品种(病指30)为丰单4号、华农292和龙单20。  相似文献   
3.
通过试验研究,建立了一个科学、快速和准确的尖镰孢侵染大豆所致根腐病苗期鉴定方法。利用该鉴定方法,分析了6株尖镰孢与11个大豆品种的互作。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抗性差异较大,如绥农28与菌株K31互作病指为15.24,而与菌株YA25互作病指为44.90;东农54与菌株M63互作病指为19.31,而与菌株H1互作病指为71.43。通过应用该鉴定方法,证明其适用于大批量、快速和准确地进行尖镰孢与大豆品种(品系)互作中的尖镰孢致病性测定及抗源筛选。  相似文献   
4.
对10个引起大豆根腐病的真菌分离物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这些分离物形态学上与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相似。用ITS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该菌株与拟茎点种腐病菌MP4PL11PS(GenBank登录号HQ130441.1)同源性达98%。因此,确定该菌株为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大豆镰孢根腐病菌鉴定及致病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黑龙江省不同区域采集的大豆根腐病病原种类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的296个真菌分离物分属于10个种,分别为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茄镰孢(F.solani)、木贼镰孢(F.equiseti)、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半裸镰孢(F.semitectum)、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Phomopsis longicolla)、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matum)、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厚垣镰孢(F.chlamydosporum),各分离物分离频率分别为68.24%、7.09%、5.41%、4.05%、3.38%、3.38%、3.04%、2.70%、2.03%和0.68%。利用‘合丰25’测定所有镰孢菌分离物的致病力,病情指数在30以上的分离物占镰孢菌总数的23.42%,其中尖镰孢为18.22%。在中等以上(病情指数>30)致病力镰孢菌分离物中,尖镰孢占77.78%。黑龙江省不同地理区域均有致病力较强的分离物,分布不均匀。大豆花芽分化期分离的致病力较强,尖镰孢出现频率比鼓粒期大。本研究为大豆根腐病的田间防治和抗源筛选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