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3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6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9篇
  1962年   4篇
  1961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篇文章是裘维蕃教授在“全国森林病理学教改及学术讨论会”上所作的报告(录音整理,本刊有删节)。裘先生是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他年事已高,但对森林病理学发展极为关心。文中的观点是极其重要的,对问题的分析极其精僻,认识极其深刻,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于引致大白菜孤丁病的环斑型烟草花叶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9年在北京春季留种白菜叶的黄色斑驳中分离到一个毒原,编号为59—1号,这个毒源可以用汁液摩擦接种,但桃蚜接种不成功,接种在胶州白菜上产生花叶、抽心等孤丁病,在油青菜上产生黄绿色花叶,在黄苗榆烟上产生系统性花叶及环斑,在三生烟上产生系统性花叶及坏死斑,在心叶烟叶上产生局部黑褐色边的圆形坏死斑,在蔓院蘿叶上产生枯斑,不侵染黄瓜。致死温度为70℃,稀释终点为1∶10,000—1∶100,000,体外存活期为11—13天。这一病毒相近于 Valleau 及 Johnson 的番茄环花叶病毒(Tomatoring mosaic),不过致死温度较低。根据寄主反应特性,应该是烟草普通花叶病毒(TMV)的一个株系,从白菜孤丁病的毒源来排列,称之为白菜孤丁二号。1960年秋从北京黄花烟的环斑中分离到一个毒源编号61—12,从白菜孤丁中分离到一个毒原编号61—20。这两个毒源虽然来源不同,但表现的寄主反应及其他特性完全一样,因此是同一个株系,它们都可以用汁液摩擦接种,不能用桃蚜传布,接种在胶州白菜上发生花叶,缩叶,坏死斑等孤丁症,在油青菜上发生深浅绿花叶,在黄苗榆烟叶上只有局部黑色边缘,近圆形的坏死斑,无系统侵染,在三生烟上发生系统性花叶及坏死性蚀纹及环斑,在心叶烟上产生局部深褐色边缘的圆形坏死斑,在蔓陀蘿上产生枯斑。致织死温度在90℃以上,稀释终点达1,000,000体外存活期在32天以上,在干燥低温下,在组中经42天仍保持其活力。这个毒原与典型 TMV 的抗血清起反应,因此认为是 TMV 的一个株系,但与59—1号显然有所不同,按白菜孤丁毒原的排列,称之为白菜孤丁3号。目前在北京地区已经发现的有白菜孤丁一号(芜菁花叶病毒),二号及三号(TMV)。一号是由蚜虫传布的,二号及三号不能由蚜虫传布,二号发现于,春季留种菜上,三号发现于秋季大白菜及烟草上,这些株系的相应关系及其自然传布方式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1976—1977年河北晋县贺家寨大队小麦春季灰飞虱的传带病毒率为31—52%,不同地块同代灰飞虱的带毒率异差较大:而秋苗期则为12—35.4%,其中不同地块上同代(四代成虫)灰飞虱的带毒率的差异从33.3%至35.4%则不太大。灰飞虱的有效传毒指数(即虫口数×自然带毒率)同田间小麦发病率的相关性是非常显著的,其r=0.9769。1975—1976两年调查及计算分析结果,其直线回归公式如y=4.12x-2.577。在有效传毒指数0.7—20.9之间用于予测发病率有效。人工分期侵染试验证明小麦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侵愈早,病情愈重,其中死株率也愈大。秋季侵染的死株率达95.6%,病指为99.6;夏季侵染的死株率为0,病指为57.6。秋季小麦出苗前后的大量虫口形成小麦10月中下旬的一个发病高峰,第二年春季4月中旬的虫口高峰形成5月上旬的一个发病高峰。3月下旬的一个发病高峰是越冬前受侵的。病毒在小麦植株中的潜育期的长短随小麦的生长速度而异。温度不过其中因素之一,最短5—8天,最长30—40天。侵染后如小麦进入越冬期,即不表现症状,一直要到返青以后。介体灰飞虱在河北晋县以第五代3—4龄若虫在冬麦地及草荒中越冬。夏季在玉米上可以产卵并孵化,但不能长期存活,主要在地头沟边及夏作物荫蔽下的禾草上越夏。冬麦治虫防病的重点应在秋季麦苗出土前,春季则应在3月中旬左右。冬麦适当推迟播种有利于减少发病率。棉间作麦比平作的病情重六倍而粮麦间作的病情比平作的重九倍。  相似文献   
4.
麦二叉蚜传播玉米矮花叶病毒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胶体金标记法和荧光抗体标记法研究了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传播玉米矮花叶病毒(Maize dwaft mosaic virus,MDMV)的机制。麦二叉蚜传播玉米矮花叶病毒需要辅助成份-蛋白酶(Helper component-proteinase,HC-Pro)的参与。在电镜下观察到HC-Pro可以与MDMV粒子结合。用FITC标记的HC-Pro抗体和MDMV抗体证明,HC-Pro可以直接结合到蚜虫口针上;而MDMV粒子不能直接结合到蚜虫口针,必须在HC-Pro的辅助下才能结合到蚜虫口针上。这为HC-Pro在蚜虫传毒过程中起桥梁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MDMV粒子主要吸附在蚜虫口针的尖端和中间部分。  相似文献   
5.
 对不同时期感染甜菜花叶病毒(BtMV)的叶片,进行病理变化系列观察。早期侵染(7天前)的细胞质、细胞器均无变化,随着症状发展,风轮状内含体、束状内含体、细胞核卫星体,细胞质泡囊化旁类似病毒的束状结构,20天达到了高峰,风轮状及束状内含体一直持续两个月还存在。田间样品也观察到了典型的风轮状及束状内含体。细胞核卫星体出现很少。侵染后期,细胞质减少,叶绿体比相应健株提前出现淀粉粒,噬锇颗粒等,基粒片层也提前消解,表现细胞提前衰老的特征。此外细胞内还有许多健株没有的泡状结构。一种为旁壁体,可能与细胞壁加厚有关;一种为多重泡体的叠加,可能是液泡的吞噬作用加强与外源物质(BtMV)侵入有关;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是过氧化物酶体或线粒体在病毒诱导下泡囊化,其作用不清楚。  相似文献   
6.
保护农业生产免受病虫害侵袭,采取植物保护和植物检疫相辅相成的防治策略,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制度,两者异曲同工,目的一致,然其防治的对象,运用的方法则有所不同。植物保护着重于已经发生或预测即将发生的病虫害,  相似文献   
7.
影响麦二叉蚜传播玉米矮花叶病毒效率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在田间主要依靠介质蚜虫非持久性方式传播,通过麦二叉蚜(Schizaphisgraminum)对MDMV传毒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接毒蚜获毒前禁食与否及禁食时间的长短与传毒效率呈高度正相关,从蚜量与传毒效率的关系来看,多头蚜虫的传毒效率均比单头蚜高,随着MDMV浓度和传毒蚜量的增加,传毒效率也随之提高,单蚜获毒10min后不禁食其传毒效率最高,随着禁食时间的延长,其传毒效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几种长链醇和长链酸,在番茄上对TMV初侵染的抑制作用。测试了壬醇、癸醇、十一(烷)醇、十二(烷)醇、十四醇、十六醇、十八醇等长链醇。试验的脂肪酸有二十二酸、二十二酸钠、混合脂肪酸和NS-83制剂。菜籽油中的脂肪酸含有1.1%二十二酸、35~36%顺-二十二烯-13酸(芥酸)、11~12%花生酸、12.4~12.7%亚麻酸、12.7~12.9%亚油酸、11~11.3%油酸、2.5%二十四烯酸、2%花生烯酸、4%木焦油酸、1.8~2%硬脂酸和3.1%软脂酸。这些脂肪酸的混合剂对侵染番茄的TMV的抑制作用与纯二十二酸单独的抑制作用相接近。NS-83制剂是由混合脂肪酸制备,防病效果更好,与目前其他一些抑制物质相比较,成本低廉,可用于防治番茄病毒病。此外,这种抑制物质似具有诱导番茄对TMV的初侵染以及对TMV和CMV产生耐病性的能力。其实际效果的机理,有待进一步试验,加以证明。  相似文献   
9.
 大豆紫斑病是华北和东北的大豆生产中重要病害之一。华东和西南地区也有这一病害的报告[3]。虽然这是一种重要病害,可是对于它的病原菌生物学的研究尚不多。  相似文献   
10.
裘维蕃 《植物保护》1963,1(3):97-99
对植物病毒的认识,在最近的十年中有了飞速的进展,这些进展使我们对病毒的本质,及其在细胞中的活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一般病毒学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对病毒本身的物理及化学的研究,以了解其结构及属性,(二)通过细胞生物学来了解病毒的活动;(三)病毒病理学及治疗。植物病毒及病毒病研究的新进展,也不外上述三个方面,但以第一方面的进展快于其他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