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3篇
  22篇
农作物   3篇
植物保护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华北平原冬小麦田问蒸散与棵问蒸发的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试验研究冬小麦田间蒸散和棵间蒸发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 ,播种~返青期冬小麦棵间蒸发占蒸散比例 (E ET)最大 ,抽穗~灌浆期最小。整个生长期间棵间蒸发占蒸散量 31 .4 % ,棵间蒸发占蒸散比例 (E ET)与冬小麦叶面积指数 (LAI)有一定关系 ,E ET =0 .36 93× (LAI) - 0 .74 93(R2 =0 .82 36 )。  相似文献   
2.
太行山山前平原夏玉米优化灌溉制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5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气候年型下灌水次数、灌溉时间对夏玉米生育、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生育期总耗水量的增加 ,夏玉米产量逐步提高 ,当耗水量增至一定程度时产量反而递减 ;而水分利用效率随耗水量的增加呈逐步递减趋势。并确定了夏玉米最优耗水量 ,建立了不同降水年型下夏玉米优化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3.
通过中科院栾城农业生态试验站3种不同降水年型的田间灌水试验,研究了不同供水条件对冬小麦根系分布、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华北地区冬小麦建立优化灌溉制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达到节水增产目的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根系主要集中分布在80 cm以上土层,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根长密度呈指数下降;综合分析根系对不同土层的水分吸收、作物耗水组成及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与总耗水的关系,提出华北地区冬小麦最佳灌水方式是:丰水年灌0水、平水年灌1水(拔节水)、枯水年灌2水(拔节水和抽穗水),次灌水量60~75 mm,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益。  相似文献   
4.
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产量性状和生理生态指标差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河北省30多年来不同年代广泛种植、有代表性的冬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分析其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生理生态指标,研究了冬小麦品种更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品种更替,冬小麦产量水平显著提高;单位面积上粒数的增加对产量提高起主要作用;穗粒数和千粒重在不同年代间没有显著变化,对产量提高所做的贡献并不明显;产量与收获指数呈显著正相关,收获指数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株高的降低;20世纪90年代以后,冬小麦地上部分生物学产量没有随株高的降低而减少;品种更新对蜡质含量、SPAD值、叶水势的影响不明显;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的比叶重和灰分含量差异显著,其中灰分含量与产量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不同行距对冬小麦麦田蒸发、蒸散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为了研究不同行距对冬小麦田棵间蒸发、蒸散和产量的影响,于2002~2003年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实验站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行距处理对棵间蒸发的影响在不同的冬小麦生育时期表现不同,在4月份呈现显著性差异,在12月-3月之间,处理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在其它时期7.5 cm的行距处理与30 cm行距的处理呈显著性差异,15cm的处理与它们均没有明显的差异;在整个生育期内,7.5 cm的行距处理比15 cm和30 cm的行距处理分别减少棵间蒸发13.26和29.04 mm,蒸散量减少22.76 mm和51.88 mm;7.5 cm的行距处理比15 cm和30 cm的行距处理分别提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0.11 kg/m3和0.23 kg/m3。  相似文献   
6.
用冠气温差指导冬小麦灌溉的指标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对6个不同灌水处理的冬小麦测定其冠气温差,计算水分胁迫指数,并建立水分胁迫指数与冬小麦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冠气温差与土壤含水量有良好的相关关系,冠气温差由正值变为负值相对应的1m土层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左右,可作为灌水的下限指标。对充分供水的冬小麦,中午时段随大气饱和水汽压差的增加,冠气温差的负值越大,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充分供水条件下冠气温差与饱和水汽压差的关系方程,作为基线方程,计算不同灌水处理的冬小麦旺盛生长期间水分胁迫指数(CWSI)。水分胁迫指数与最终作物经济产量的关系是一非线性关系,随水分胁迫指数的减少而产量增加,但当水分胁迫指数减少到一定程度时产量达到最大,这时水分胁迫指数若再减少,产量反而降低。结果显示平均水分胁迫指数在0.1-0.2左右,是冬小麦最优产量所允许的水分供应状态。  相似文献   
7.
种植行距对冬小麦田土壤蒸发与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田土壤蒸发不参与作物的生理和生产过程,属非生产性无效耗水。本研究采用Micro-lysimeters(MLS)对不同种植行距的麦田土壤蒸发测定结果表明,土壤蒸发随种植行距的增加而增大,窄行距种植的小麦冠层盖度较大,有利于抑制土壤蒸发。整个生育期7.5cm、15.0cm和30.0cm行距土壤蒸发分别为89.1mm、104.2mm和121.9mm,以15cm为对照,7.5cm行距麦田对土壤蒸发的抑制率为14.5%,而30cm行距麦田土壤蒸发增加17.0%。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是在棉田实行节水高效灌溉方式(膜下滴灌)下,进一步考察不同间作套种模式对棉田的节水增产效果,并结合经济效益和水分效益,选择优化间作套种模式,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1试验方法2005年在河北省吴桥县安陵镇吕家寨村农田进行。供试品种为冀棉28。与棉花套种的作物选择了芝麻、绿豆、花生和辣椒,品种分别是冀芝3号,冀绿2号、鲁花11号和北京红。底肥每公顷施750kg复合肥,4月17日浇播前水,灌水量82.5mm,7月下旬随灌溉公顷追施尿素300~375kg,并除草和喷施缩节胺。棉花生育期内降水量299.1mm,共灌水75mm,分2~3次进行滴灌。试验设棉花…  相似文献   
9.
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是维持太行山前平原区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根据多年的田间试验结果 研究探讨了减少农田非生产性耗水、水肥耦合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节水高效灌溉制度、根系调控与提高土壤水利用率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的途径和措施。实施大面积秸秆覆盖可减少农田耗水量约40mm;优化灌溉制度可减少冬小麦生育期1次灌水60mm。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给以作物高效灌溉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对不同供水条件下冬小麦冠层温度进行了多年田间观测,模拟了以土壤水分条件为主导的冠气温差、叶水势、水分亏缺指数等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影响因素的响应。结果表明,冬小麦各生育阶段不同供水处理冠层温度(T c)受土壤水分影响明显,处理间冠气温差(ΔT)差异极显著。叶水势(LW P)与ΔT、作物水分胁迫指数(CW S I)相关显著。LW P=-1.8M Pa,CW S I=0.40是指示冬小麦发生水分胁迫的关键性指标。综合各指标,为了达到节水目的,使ΔT维持在0~-4℃,可获得冬小麦产量最优值,此时冬小麦灌溉量下限应使土壤相对含水量达到5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