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4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了使新酿制的干红酒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具有成熟酒的品质,以新酿制的黑莓干红酒为原料,对其用橡木片和超声波进行处理,并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通过测定分析各处理的理化指标,研究橡木片和超声波对黑莓干红的催陈作用.结果表明,橡木片和超声处理黑莓干红的最佳条件为超声处理25 min,温度30℃,超声处理2次,橡木片添加量9 g/L.  相似文献   
2.
由解淀粉欧文氏菌Erwinia amylovora引起的梨火疫病是危害梨、苹果等蔷薇科果树的一种重要细菌病害,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严重损失,是果树上重要的防控对象。药剂防治是控制梨火疫病传播蔓延的一种重要手段。吩嗪类化合物是绿针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hlororaphis和抗生素溶杆菌Lysobacter antibioticus等生防细菌产生的抗菌活性物质,在农药、医药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明确吩嗪类化合物对梨火疫病菌的抗菌活性,本研究通过测定含不同浓度药剂的菌悬液OD600的方法,评价了本课题组分离的5个吩嗪类化合物以及常见的抗细菌药剂对梨火疫病菌的室内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堆囊粘菌素(myxin)和吩嗪-1-羧酸(PCA)活性较好,EC50分别为 7.20 μg/mL 和46.41 μg/mL。中生菌素、噻霉酮、春雷霉素等药剂EC50为7.21~50.74 μg/mL。进一步对活性较好的药剂进行了复配筛选,结果显示,吩嗪-1-羧酸∶中生菌素=9∶1复配组合的EC50为27.15 μg/mL,增效系数为1.28,表现了一定的相加作用。本研究明确了5个吩嗪化合物对梨火疫病菌的抗菌活性,为扩充梨火疫病防治药剂种类、开发利用吩嗪类化合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长江下游地区油菜田杂草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油菜居我国五大油料作物之首,是重要的食用油和蛋白饲料来源。按照生物学特征和遗传亲缘关系,油菜分为三大类型:白菜型、芥菜型和甘蓝型。由于甘蓝型油菜含油量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是目前的主要栽培类型。  相似文献   
4.
为挖掘可用于防治梨炭疽病的生防资源,从江苏句容梨园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到1株对梨炭疽菌具有较强拮抗效果的菌株CL01。基于菌落菌体形态、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和rpoB基因序列,该菌株被鉴定为奥托威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ottowii。CL01能够抑制梨炭疽菌菌丝的生长,受抑制的真菌菌落边缘菌丝变得稠密,分支增多,局部膨大,在PDA皿上抑菌带宽达(8.2±0.4)mm。扫描电镜观察发现,CL01发酵液能够破坏梨炭疽菌细胞壁完整性,导致菌丝皱缩、塌陷。CL01发酵液还能够抑制梨炭疽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和芽管的伸长,经发酵液处理后的孢子萌发率降至50%以下。用正丁醇萃取法提取的CL01发酵液粗提物对梨炭疽菌具有抑菌活性,抑菌带宽可达到(7.3±0.2) mm。CL01发酵液和发酵液正丁醇粗提物均可以有效抑制梨炭疽病斑的扩展,防治效果分别达到了62.0%和83.0%。此外,CL01还对多种植物病原菌表现出拮抗活性,具有开发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由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引起的梨黑斑病是我国梨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导致梨叶与果实产生黑斑症状及早期落叶,对我国梨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本实验在前期获得强致病性梨黑斑病菌菌株HN-5基础上,建立该病菌的遗传转化体系。通过优化原生质体制备过程以及转化体系发现梨黑斑病菌HN-5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优条件为:菌丝在M R液体培养基中培养36 h;以0.7 M NaCl+0.8 M Mannitol为稳渗剂,配置复合细胞壁裂解酶(1%崩溃酶+1%裂解酶+1%纤维素酶+1%蜗牛酶),酶解菌丝3 h,原生质体的产量可达0.5×10~7个·mL~(-1)。通过PEG介导的原生质体遗传转化体系,将含有RFP基因的质粒p KD7转入链格孢菌HN-5中,转化效率为6个·μg~(-1)DNA。PCR检测和转化子荧光观察均表明RFP基因整合到了HN-5基因组中并成功表达。致病性分析发现RFP (Red Fluorescent Protein)标记转化子致病性未发生变化。本研究成功建立了PEG (Polyethylene glycol)介导的梨黑斑病菌遗传转化体系,构建了RFP标记菌株,为研究该病菌的致病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以碱蓬为主要原料,添加辅助成分,利用热风干燥和真空微波干燥技术生产重组脆片。固定碱蓬添加量100 g,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和感官评价,研究面粉、糯米粉、胡萝卜、洋葱、植物油、香辛料、鱼汤浓缩汁、芝麻的添加量对产品外观、口感及揭盘的影响。结果表明,面粉和植物油对脆片的感官评分影响最大,重组碱蓬脆片的最佳配方为:碱蓬100 g,面粉20 g,糯米粉13 g,胡萝卜35 g,洋葱20 g,植物油1 mL,香辛料0.08 g,鱼汤浓缩汁30 mL,芝麻6 g。  相似文献   
7.
热稳定抗真菌因子是产酶溶杆菌OH11产生的一种抗真菌活性物质,可开发成环境友好型生物杀菌剂。为了进一步提高HSAF发酵产量,本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出最佳碳源、氮源、金属离子及磷酸缓冲盐并进行正交试验优化,确定了最适的合成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8 g/L、(NH42SO4 1 g/L、FeCl3 8 mg/L、K2HPO41 g/L、KH2PO40.5 g/L。在此培养基下,HSAF产量达到(215.46±6.85)mg/L,比优化前提高了92.24%。该培养基优势在于成分已知、含量稳定,不仅能避免培养基中复杂成分造成发酵产量的波动,而且有利于对胞内代谢特征和HSAF合成关键因素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提高产量并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从梨树根际土壤分离筛选到1株生防细菌ST15,其对水稻黄单胞菌Xanthomonas oryzae具有较强拮抗活性,拮抗圈直径1.50~3.97 cm。基于菌落菌体形态、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和gyrB基因序列,该菌株被鉴定为高地芽胞杆菌Bacillus altitudinis。ST15的无菌发酵滤液对水稻黄单胞菌也具有较强拮抗活性,其拮抗活性分别是1 mg/mL噻唑锌溶液的1.54~1.64倍和10 μg/mL噻霉酮溶液的1.32~1.52倍;同时,研究发现ST15产生的次生代谢抗菌物质对高温、蛋白酶、酸碱(pH 3.0~11.0)及紫外光处理均表现较好稳定性。另外,研究发现ST15可显著促进水稻根系生长(P<0.01),对3种常用化学杀细菌剂耐受性较强。田间试验表明,每次喷施ST15生防菌剂15 L/hm2,连续施用两次,其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效为(63.51±3.28)%,与化学药剂3%噻霉酮悬浮剂的防效相近。综上,高地芽胞杆菌ST15是一株新的生防资源,在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和白叶枯病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农田环境杂草水花生分布及危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江苏省6大农业生态区七种生境类型的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分布及危害进行了目测法调查采集数据后,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并赋以生态学意义解释.调查研究表明,江苏省水花生分布及危害与纬度和水分密切相关,纬度决定一个地区的整体危害水平,水分条件的不同导致各种生境水花生危害程度差异显著.统计分析表明,随着纬度的升高水花生的危害逐渐减轻,太湖地区危害最严重,淮北地区危害最轻;水生境危害严重,特别是沟渠和池塘,旱生境和水稻田危害很轻.  相似文献   
10.
使用乙草胺或精喹禾灵单剂不能有效防除稻茬油菜田禾本科与阔叶混生杂草,胺苯磺隆单剂虽然对混生杂草防效较好,但易对后茬水稻产生残留药害。21%油壮胶悬剂(由胺苯磺隆、乙草胺和精喹禾灵复配)对稻茬油菜田禾本科和阔叶杂草防效均较高,且胺苯磺隆使用剂量仅为其单剂的50%,提高了对后茬水稻的安全性。于12月6日施用21%油壮胶悬剂100 m l/667m2对供试稻茬油菜田禾本科和阔叶杂草的株防效分别为97.4%和76.9%,鲜重防效分别为97.8%和87.2%,与对照相比增产显著,综合效果好于单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