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植物保护   6篇
  2014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50年来延安市县域经济差异发展变化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着重研究了延安市 5 0年来区域经济差异发展变化的趋势。文章从两个方面 ,即全市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状况与市内各县区之间的经济差异状况 ,分析了延安市 1 95 2年— 1 998年区域经济差异的特点。研究表明 5 0年来延安市的区域经济差异有扩大的趋势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更为显著 ,呈现出快速、非均衡发展的特点。这主要与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一系列政策有关。最后 ,文章探讨了针对延安市县域经济差异变化趋势的调控 ,使县域经济差异的变化能够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的总体要求而采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3.
从相对资源承载力角度探讨延安市可持续发展问题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本文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 ,计算分析了 1 95 2~ 2 0 0 1年延安市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 :1延安市的土地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大于经济资源 ,是延安市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2延安市的综合承载力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阶段 ,并且保持着下降的趋势。3延安市的自然资源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 ,经济资源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4针对上述问题 ,应采取调控自然资源、发展经济资源、控制人口增长等对策 ,以推进延安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延安市经济发展对城市化驱动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化动力机制的本质是经济发展。本文首先从3个方面探讨了1952年以来延安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之间的定量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延安城市化水平现状以及造成的原因,研究表明:延安城市化水平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即将迈入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滞后的根源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导致城市化拉力不足、推力较小,使得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拉力和推力失衡,制约了城市化发展水平。最后,提出了加快延安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的4项对策。不仅对于加快延安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推动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延安市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作者以往对延安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基础上,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采用泰尔指数和基尼系数进一步定量分析了延安市自1952年以来区域经济差异演变与空间变化特征;引用国外的区域分离系数等方法,分析了延安市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延安区域经济总差异在过去50年里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但在不同时期差异变化的幅度不同。根据国际上对基尼系数的警示通行标准,延安区域经济差异已经超过警戒状态。2)延安市区域经济差异是区间差异和区内差异均不断扩大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区间差异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延安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的主要驱动力。3)区域分离系数计算表明延安区域逐渐分离趋异。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的空间变化有十分显著的相关关系,县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导致了区域发散或收敛,从而整体上推动了延安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以宁强县地质灾害点空间分布点为数据源,通过引入生态学中最近邻分析法和Ripley K函数法两种点格局分析方法,首次定量的刻画了地质灾害空间分布格局,揭示了其点空间分布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宏观结构的形成遵从某些普遍的规律,一些看起来似乎是毫无关联的"独立事件",实际上都在"暗中"遵从某种既定的规律;2)最近邻分析法计算得出,宁强县灾害点的Z score值为-12.44(P0.05)。这说明地质灾害点具有明显的聚集分布特征;3)Ripley提出的点格局分析法克服了传统方法只能分析单一尺度空间分布格局的缺点,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间点的信息,可以描述不同尺度的空间格局信息。经过计算得出,以1km为起点,1km为步长的0-20km空间尺度上,地质灾害点的空间分布都呈聚集分布状态;4)两种点格局方法分析发现,地质灾害在空间上表现为聚集分布状态。从小区域上讲,这种聚集效应在空间上的表现为地质灾害的多发地段或区域以及大大小小的滑坡群,是地质灾害群发性的反映。从大的区域上讲,正是有了地质灾害的聚集效应,才会有事故多发地段,进而导致不同的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危险性分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