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4篇
  3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县大陆季风性气候明显,全年降水少且分布不均,干旱严重威胁着本区优势农作物——向日葵的正常生产。为解决此问题,自2006年起环县开始引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旱作农业技术。3年的试验示范表明,该技术增产增收成效显著。为促进该技术在环县的进一步推广应用,从选地整地、施肥选种、起垄覆膜、田间管理等方面扼要介绍了该技术主要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2.
向日葵锈病近年来在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向日葵栽培区普遍发生。环县2003、2004年发生面积分别为15郾万和18郾3万 hm 2,占播种面积的722郾6%和856郾%,葵花产量损失近15郾万和18郾万t。向日葵锈病已严重影响了当地向日葵产业的发展。为寻求有效的防治方法,笔者于2004年开展了药剂防治向日葵锈病试验,取得了较好防效。现将试验结果初报如下。1材料与方法11郾不同品种抗锈性试验试验在耿湾乡郝东掌村、秦团庄乡新集子村进行。试验地上年锈病发生普遍。试验品种为白三道眉、星火、美葵2号、黑大片2005年第9期C H IN A PLA N T PR O T E…  相似文献   
3.
试验观察了不同覆膜栽培方式对玉米田间杂草的防效,结果表明,以全膜双垄沟播栽培的株防效、鲜重防效、优势种杂草鲜重防效最高,较半膜、露地栽培株防效分别提高31.6、45.2百分点,鲜重防效分别提高39.7、74.6百分点,优势种杂草种类分别减少4、8种,优势种杂草鲜重防效分别提高41.8、68.2百分点。  相似文献   
4.
5.
冬油菜收后复种地膜油葵不仅可以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率,而且是实现油料作物周年双季栽培的主要措施之一,还可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土壤肥力.环县农技中心从1999年开始进行了冬油菜收后复种地膜油葵的试验、示范,油菜籽平均产量达2 000kg/hm2,油葵平均产量达3000kg/hm2.现将其主要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向日葵锈病防治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向日葵锈病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综合抗病和产量考虑,向日葵品种美葵2号、白三道眉、黑大片可在向日葵锈病重发区推广种植;药剂防治以20%粉锈宁乳油1 200 g/hm2或15%粉锈宁粉剂2 250 g/hm2防治效果较好,平均防效分别为53.8%、46.2%,分别较对照增产62.1%、50.1%.  相似文献   
7.
8.
西瓜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清爽解渴、味甘多汁,种植效益好,是干旱山区一项脱贫致富的好产业。本文从选地、整地、起垄覆膜、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播种、移栽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环节详细介绍了旱地西瓜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对玉米的增产机理。[方法]试验设在甘肃省环县许旗村,供试品种为承单20号,共设5个处理,即全膜双垄沟播、全膜覆盖平铺穴播、半膜覆盖平铺穴播、常规半膜种植起垄覆膜、露地平播,研究5个处理对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全膜双垄沟播栽培处理的玉米不同生育期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均高于全膜覆盖平铺穴播、半膜覆盖平铺穴播、常规半膜种植起垄覆膜和露地栽培处理,经济产量分别增产4.4%、22.4%、27.5%、46.3%,生物产量分别增产4.1%、22.0%、27.1%、46.7%。[结论]全膜双垄沟播栽培增产效果明显,应在我国旱作农业区粮食生产中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环县2015年玉米大斑病发生流行情况,描述了发病症状,分析了病原侵染循环规律及发生流行原因,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布局作物;清洁田园,减少菌源量;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加强预测预报,做好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