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2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表达 HarpinEa基因的转基因马铃薯的晚疫病抗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用HarpinEa基因转化马铃薯四倍体栽培种大西洋(Atlantic),获得107个马铃薯转化株系。经过卡那霉素的抗性鉴定和PCR分子检测,有59株PCR检测成阳性,占所有转化植株的55.14%.实验对部分转基因植株进行室内抗病性评价,从24个PCR阳性株系中筛选到9个株系的抗病性与对照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7株的抗病性与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P<0.001)。结果初步表明HarpinEa基因已整合到马铃薯的基因组中并得到表达,提高了植株的晚疫病抗性。  相似文献   
2.
一种新的适合于农杆菌介导的非洲菊基因转化受体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化成功与否及效率与所选择的外植体类型有密切关系.报告以非洲菊叶柄基部的愈伤组织为起始材料,将其匀浆分散成小细胞团,并用该小细胞团为外植体进行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化,经GUS组织化学染色和抗生素筛选培养证明,用此体系可高效率地获得非洲菊转基因愈伤,该愈伤可能进一步再分化出转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3.
云桑组织培养中褐化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桑树的顶芽、腋芽、幼叶、胚等进行组织培养,已有很多成功的报道。但对桑树组织培养中褐化问题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桑树是落叶木本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化现象严重,常导致组培苗褐化死亡。本文以云桑为材料,研究了影响外植体褐化的有关因素。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材料云桑MorusalbaL.,取自云南省楚雄农业学校桑园。12 方法采用单因子实验,每组实验均设对照并重复3次,接种后30d统计褐化率。121 外植体生理状态对褐化的影响:试验材料分3种:(1)当年嫁接成活的桑树基部幼枝上的腋芽;(2)20年树龄的桑树基部幼枝上的腋芽;(3)20年树…  相似文献   
4.
应用PCR一步法对来自云南省14个地州、55个市/县的220个籼、粳地方稻种Wx基因第一内含子供体+1位碱基G/T进行了检测,同时用PCR Acc I酶切法对其中的101份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根据G/T碱基将220个供试材料分为GG、TT两种基因型。云南地方稻种以GG型占优势,有164个,占74.5%;TT型有56个,占255%;籼稻中80.5%属GG型,粳稻中67.0%属GG型。GG型直链淀粉含量较高,平均18.97%,TT型较低,均低于16%, GG、TT基因型之间的平均直链淀粉含量差异极显著。G/T与直链淀粉含量存在密切的联系,其相关系数为0733**。GG型品种中有33个直链淀粉含量较低(3.91%~15.93%),多数为来源于云南西南部傣族地区的品种。籼稻中的GG型或TT型品种与粳稻中的GG型或TT型品种间平均直链淀粉含量无显著差异,表明GG/TT基因型在籼粳不同遗传背景下直链淀粉表达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云南疣粒野生稻细菌人工染色体(BAC)文库的构建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有3种野生稻,即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疣粒野生稻(O.granulata).野生稻由于长期处于野生状态,经受了各种灾害和不良环境的自然选择,抗逆性较强,是天然的基因库,保持有栽培稻不具有或已经消失了的遗传基因,它在水稻育种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是水稻育种的宏厚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以非洲菊叶柄基部的愈伤组织为起始材料,通过匀浆将其切割成小细胞团,再利用该小细胞团为外植体进行农杆菌介导的GUS基因转化.标记基因GUS的转化及转化愈伤组织的X-Gluc染色证明了该方法可以高频率地(>80%)获得转化愈伤组织;通过对转化愈伤组织的再生培养,获得了8株X-Gluc染色阳性植株;转化植株的PCR检测和Southern分子杂交检测进一步表明,目的基因已整合入非洲菊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7.
炼焦煤在炼焦过程中形成H_2S、HCN、NH_3、c_6H_5OH及各种多环芳烃等化学物质,散发于空气中或溶解于水中。为了解焦化厂气态污染物对小麦、蚕豆生理及品质影响,我们于1983年10月至1984年5月在开展污染区与清洁区田间栽培对比试验的同时,对小麦、蚕豆不同生育期的光合强度、呼吸强度、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种子中总氮、非蛋白氮、蛋白质含量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8.
水杨酸诱导非洲菊不同基因型的抗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非洲菊冷敏感程度不同的两个基因型WR6(冷敏感)和YR6(较抗冷)的幼苗进行了不同浓度(100、300和500 mg/ L)水杨酸(Salicylic acid ,SA)预处理,低温胁迫(10±1 ℃)2 d,常温恢复(25 ℃)4 d,测定并比较了该过程中叶片细胞活力、抗氧化酶系活性、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YR6基因型具有比WR6高的抗氧化酶系活力和强的渗透调节能力,表现出较强的抗冷性;SA预处理提高了低温胁迫下两基因型的细胞活力,提高抗氧化酶系的活力,降低了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从而提高抗冷性;SA诱导非洲菊抗冷性的最佳浓度是300×10-6.  相似文献   
9.
非洲菊叶外植体组培中影响褐化因素及机理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5种不同成分的培养基分别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对非洲菊叶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筛选出对褐化影响最重和最轻的分别是Fe盐加倍和1/2MS培养基。并对影响非洲菊叶片组培褐变中的几个相关酶活性和总酚含量变化做了一些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褐化程度加深POD活性有下降趋势,PAL活性和总酚含量有上升趋势。为防止褐化,应在POD活性下降和PAL活性及总酚含量上升前加入抑制褐化的试剂。  相似文献   
10.
测定YX拟青霉菌发酵液浓缩物(YFP)对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抑菌活性。发现YFP对晚疫病菌游动孢子的释放、菌丝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g/L的YFP对晚疫病菌游动孢子释放的相对抑制率达93.36%,2g/L的YFP对菌丝生长的相对抑制率达63.00%,但VFP对孢子囊和游动孢子的萌发几乎没有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