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植物保护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褐稻虱是我省苏北中稻区水稻的主要害虫。其发生危害规律与苏南和沿江稻区不同,迁入代成虫通过其子代的繁殖,到第三个世代暴发危害,即形成迁入代→繁殖代→主害代的隔代暴发型相。由于夏季的温湿条件(尤其是田间小气候)和水稻生育期(特别是杂交稻)对于褐稻虱的栖息和取食都较苏南稻区适宜,故其增殖势也较苏南单季晚稻强。该区自八十年代迄今大发生的频率为46%,中等以上发生频率达77%。据此,提出在苏北中稻区对褐稻虱采取“治(2)代控(3)代”的药剂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2.
我省于1984年至1986年在各稻区设点组织协作,研究白背飞虱的地区性发生规律。由省农作物病虫测报站和盐城市植保站联合主持,参加单位有:宜兴、江浦、东台、大丰、阜宁、响水、贛榆县和盐城郊区农作物病虫测报站等八个单位。三年间,针对各代虫源性质、消长规律、增殖规律、危害损失和防治对策等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摘录于下:  相似文献   
3.
褐稻虱种群增殖与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根据省内联合测报网观测圃的历年资料,分析大田褐稻虱自然种群增殖状况的年际间的变动与温度的关系,自P2代(迁入代)至P2代(主害代)的种群增殖主要受制于夏季高温。P0代至P1代(增殖代)的增殖倍数R1与日最高温≥33.5℃的天数d1呈明显反相关,相关系数rd1=-0.8465。P1代至P2代的增殖倍数R2与d1亦呈反相关,其相关系数rd2=-0.8202。  相似文献   
4.
1987年是褐稻虱的特殊发生年,不但虫量特多,而且暴发期特早,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难度。本文根据省内联合测报网点的资料,结合气象等因子,作初步分忻。 一、种群动态 迁入主峰特早,峰期长,峰量大。第六(3)代(前面的汉数字表示全国统一划分的代次,后面括号内的阿拉伯数字是省内划分的代次)虫量特多,主峰突出,暴发世代提前;第七(4)代种群下降早而快。 1.迁入主峰特早  相似文献   
5.
6.
在江苏省,白背稻虱和褐稻虱(以下简称"两虱")的发生程度依赖于初次迁入虫量。当南方虫源地中等以上发生年,迁入虫量的多少取决于迁入期的天气条件。主要是梅雨,梅雨期长而梅期内降水量多的年份有利于"两虱"的迁入。其次是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出梅时锋面北撤,副高北抬时,会出现"两虱"迁入峰。此外个别年份的台风都可能携带"两虱"迁入。  相似文献   
7.
我省种植单季中、晚稻,褐稻虱自迁入后,在中籼稻田须增殖2个世代后暴发危害,称主害代;而在晚粳稻田须增殖2—3个世代而成为主害代。本文以列联表分析的点聚图法,利用太仓、吴县、武进、宜兴、南通、靖江、高邮和铜山等8个站的系统观测资料,分别不同稻区和水稻类型,将褐稻虱前后种群分作预报因子和预报对象。其中7月份初次迁入高峰期的田间长翅型成虫虫口密度和主害前一代的短翅型成虫虫口密度,是决定主害代发生量的关键因子,并以此划分等级,作发生程度的定性预报。资料的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