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胡瓜(Cucumis sativus L.)为一种小型黄瓜,近年发展较快,已成为重要的加工出口蔬菜之一,仅浙江省的栽培面积就超过2万亩。胡瓜生产中,病害成为最大威胁,并日趋严重,作者在浙江省萧山、海宁等地调查发现,在胡瓜生长前、中期成片胡瓜枯死,甚至翻耕重种。为了解这一病害的病因,正确指导防  相似文献   
2.
据日本和国际水稻研究所报导,迄今已鉴定出13个抗白叶枯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ae)基因。其中多数从籼稻中发现,仅有3个基因来自日本粳稻品种。因此在抗病育种上对粳稻抗病种质的筛选及研究十分重视。刘进和薛庆中等曾报道晚粳稻新品  相似文献   
3.
在1983~1988年间从182个菲律宾水稻白叶枯病菌菌株和97个中国菌株中获得2万多个单菌落,根据菌落特征(形态,大小,色泽)及在鉴别品种上致病性测定的结果,供试菌株可区分为野生型,突变型和中间型三个类型,野生型代表菌株的原始致病力;突变型不但在菌落特征上有别于野生型,且致病力接近于无毒菌;中间型菌落的特征和致病力均不稳定,多糖体的产生量与病菌菌株的菌落特征及致病力间无明显的规律性可循,突变型菌落的出现频率与致病力有一定关系,但因菌而异,采用低温和冰冻真空干燥保存法、减少移植次数、延长移植间隔时期、选用适宜的培养基有减少突变型菌落而延缓致病力下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1979~1983年在杭州、绍兴,将采自不同病区越冬后的李氏禾(Leersia haxandra Va. japonioa)等17种杂草和作物,在盆栽水稻上经浓缩剪叶接种、采用反向间接血凝法鉴定,以及在水泥槽内进行自然发病等试验,结果证实能带菌越冬。传病的杂草和作物除国内外已报道的李氏禾、假稻(Leersia japonioa(Thunb)Makino)、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L.)Pers.)、双穗雀稗(Paspalum distichum L.)、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 Sobol)、茭白、紫云英及稻根和病稻草外,新发现繁缕(Stellaria media Cyr.)、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L.)Nees.)、雀舌草(Stellaria alsine Grimm)、田字萍(Marsileaguadrifolia L.)、稗(Eohinochloa crns-galli(L.)Beauv.)、大麦、小麦、油菜、蚕豆等9种材料。  相似文献   
5.
1978年从纯系(花培4代)单209群体中发现一矮秆植株。鉴于变异是遗传的並且其株型、叶型、穗型、生育期均和原品种相仿,故将该突变体称为“单209矮”。通过鉴定,证实此突变体确实出于花培纯系单209,研究了矮生性的遗传及基因突变对抗病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单209矮聚合了1个隐性矮秆基因和2个显性抗病(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基因。  相似文献   
6.
水稻白叶枯病病菌的致病性分化,可按寄主—病原相互作用所表现的抗感反应来区分。我们于1979—1982年用浙江各地菌株在国内和日本鉴别品种上进行了试验。在国内6个鉴别品种上测试表明,存在分化性与专化性两类分化,各占62.89%和37.11%,包括Ⅰ(强)、Ⅱ(中)、Ⅲ(弱)和Ⅳ(极弱)4个致病群,分别为18.22%、41.52%、35.73%和4.53%。菌株—品种间有特异性(互作达到显著水平);国内或日本鉴别品种对菌株的抗感反应,除连续性数量性状外,还存在非连续性质量性伏,说明白叶枯病菌有明显生理分化的病原小种。我国与日本鉴别品种系统有差异,如日本无抗性基因品种金南风,对日本所有的菌系群(Ⅰ—Ⅴ)感染,而对我国菌株表现中度抵抗;金锁群的特特普对日本菌系Ⅰ和Ⅱ群抵抗,而对浙江所有的菌株感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