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2篇
综合类   6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连续3年定点监测位于黄土高原南部陕西杨凌的10余个新建日光温室栽培蔬菜种类、产量及施肥情况,并在每季作物种植前及收获后测定0~100 cm土壤电导率、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及0~200 cm土壤硝态氮等理化性质。结果表明,过量施用有机肥及化肥导致新建温室土壤养分大量盈余,前3年土壤氮、磷、钾养分(以N、P2O5、K2O计)表观盈余量之和分别高达3 784、4 097及2 727 kg/hm2。种植前3年有机质、全氮呈线性增加,年均增加量分别为4.25、0.25 g/kg;土壤有效磷、速效钾累积更加突出,种植2年后,耕层有效磷及速效钾已达高或极高水平;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显著增加,耕层以下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也有所增加。说明新建日光温室在种植初期就存在施肥过量问题,由此引发的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以温室土壤水分为研究对象,以"千鼎一号"小型西瓜为试材,采用张力计连续监测在3种不同水肥处理(常规水肥、水肥减量20%及40%)下0~20cm和20~50cm温室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其对小型西瓜养分吸收、产量、品质及灌水利用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室小型西瓜整个生育期不同处理土壤水分供应充足,0~50cm土壤相对含水率均在70%以上,常规和减量20%处理灌水后0~20cm和20~50cm土壤水分均达到或超过田间持水量,说明当地生产中存在植苗和苗期灌水量普遍偏高问题;水肥减量40%的处理灌溉量与土壤有效贮水量损失接近,其灌溉量为西瓜冠层水面蒸发量的41%;随水肥减量小型西瓜养分携出量无差异,产量有增加趋势,水肥减量40%显著提高了西瓜可溶性糖含量,灌水利用率从常规处理的59.8kg/m3提高到82.8kg/m3;依据该试验制定的当地温室早春茬小型西瓜生育期适宜灌溉定额为570m3/hm2。  相似文献   
3.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近几年中,结合农村能源建设,沼气发展十分迅速,截止2004年底,已经建成具有现代水平的沼气池2000多口,成为当地生态农业发展链上的一个亮点,对农村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初步估测,杨凌目前可年产沼残10000t(其中沼液8000t,沼渣2000t),可满足50  相似文献   
4.
【目的】水肥一体化技术为改变我国长期以来设施栽培蔬菜"大水大肥"的传统管理方式,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提供了硬件物质基础和载体,但我国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差异较大,适合当地土壤、气候、作物和栽培季节等特点的水肥一体化灌溉制度和施肥量相对缺乏。本文在陕西关中地区研究了水肥一体化条件下不同水肥处理对土壤水分状况及秋冬茬番茄养分吸收和产量等的影响,旨在制定适宜当地日光温室栽培番茄的科学合理的灌溉施肥制度。【方法】田间试验设常规水肥处理(CK)、植苗后水肥一体化灌水追肥期水肥分别减量20%(S1)及40%(S2)3个处理,其中常规处理灌水量为当季作物冠层水面蒸发量(100%ET),追肥量为当地农户的平均用量;水肥一体化为膜下滴灌+文丘里施肥系统。采用自动连续数采张力计(英国Skye Data Hog2)测定蔬菜生长期间各处理0—20 cm和20—50 cm土层土壤水势,并建立对应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将土壤水势动态变化转换为土壤含水率动态变化;用直径20 cm蒸发皿测定当季番茄冠层的水面蒸发量,分析冠层水面蒸发量与土壤有效贮水量损失的关系;测定了不同水肥处理对番茄根、茎、叶、果实生物量及氮、磷、钾吸收量与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1)不同处理番茄生育期内0—50 cm土壤相对含水率均在75%以上,土壤水分供应充足。常规水肥处理灌水后0—20 cm土壤含水率达到或超过田间持水量,20—50 cm土层均超过田间持水量,表明土壤水分可下渗到50 cm以下,进而发生土壤养分的淋溶问题。追施期水肥减量40%处理的土壤水分大部分处在75%~85%的适宜值范围。2)随灌水量的减少,0—50 cm土壤有效贮水量损失降低,平均为番茄冠层水面蒸发量的65.4%,与追肥期水肥减量40%处理的灌水量相近。3)不同水肥处理番茄干物质累积、养分携出量、番茄产量、品质均无显著性差异,而灌水利用率从常规水肥处理的55.1 kg/m3提高到83.2 kg/m3,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结论】从0—50 cm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有效贮水量损失及番茄冠层水面蒸发关系看,温室全覆膜滴灌条件下,当地适宜灌溉定额为作物冠层水面蒸发量的65%左右。根据番茄生育期内不同水肥处理对土壤水分状况、番茄养分吸收、产量及品质和灌水利用效率的影响,制定出适宜当地秋冬茬番茄的合理灌溉制度为:全生育期总灌溉定额为1057 m3/hm2,8~12月对应的灌水定额分别为168、169、132、105及50 m3/hm2,8~11月灌水周期分别为20~30 d、8~13 d、8~13 d和20~30d,12月份依天气少量补水或不灌水,1月份无需灌水。  相似文献   
5.
杨凌新建日光温室番茄施肥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建日光温室土壤肥力较低,在生产过程中菜农过量投入养分资源,为了解该类温室番茄的施肥状况,连续两年调查研究杨凌示范区五泉和大寨等乡镇170个新建日光温室栽培番茄的施肥状况。结果表明,该区域有机肥用量平均为142 t·hm-2,有机肥带入的养分(以N、P2O5、K2O计)占到日光温室养分总投入的52%、48%及44%;化肥中氮、磷和钾肥用量分别为690、720和759 kg·hm-2,其中磷、钾用量超出推荐用量的157%和91%,过量施用磷肥、钾肥较为普遍。建议在番茄生产过程中适当降低磷肥和钾肥的用量。  相似文献   
6.
温室连年栽培导致土壤板结、盐渍化程度加重,病虫害发生频繁且逐年加重,严重影响了番茄的产量和效益。运用生物反应堆技术,可大大降低冬季低温对番茄秧苗的危害,增加温室内CO2浓度,改良土壤,提高有机质含量,为番茄生长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文章从番茄品种选择、育苗、生物反应堆制作、番茄生育期管理等几个方面简要介绍了温室番茄生物反应堆的技术要点,并分析了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陕西杨凌选择3个新建大棚,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常规施肥、配方施肥1和配方施肥2)对番茄产量,及番茄种植前和收获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和电导率等基本性质的影响。与农户常规施肥相比,配方施肥1和2处理氮、磷及钾肥用量分别减少9%~40%、26%~46%和18%~47%时,番茄产量并未显著变化,说明常规施肥处理存在肥料过量施用问题;与种植前相比,种植一季番茄后耕层(0~2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均达显著水平,增加幅度分别为25%和460%;0~100 cm土层电导率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0~100 cm土层矿质氮含量显著增加,平均增加幅度为182%;0~20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平均达727 kg/hm2。新建日光温室存在过量施肥现象,由此带来的硝态氮及有效磷在土壤中的大量累积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杨陵区"专家+农技人员+农民技术员+田园使者"的农技服务体系及推广成效,创新农技推广模式,探索了科技成果引试、农技体系运转、农技推广服务、发展智慧农业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9.
苹果山楂叶螨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楂叶螨(Tetranychus veinnensis Zacher)(又名山楂红蜘蛛),是苹果园内主要害螨之一,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然而近几年由于杀虫剂的大量使用,一方面果园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天敌数量大量减少,降低了对山楂叶螨的控制作用;另一方面山楂叶螨对药剂产生了抗性,危害逐年猖獗.山楂叶螨的危害已直接影响到绿色高档苹果产品的生产,严重制约着苹果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苹果树昆虫群落空间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苹果树分为18个区,研究每个区立体空间中的昆虫群落结构,结果表明:苹果树中昆虫(螨类)共有27种,其中植食性害虫15种,种数占总量的55.56%,天敌昆虫12种,占44.44%;昆虫群落在树上、下、中及内外层差异大,而在东、南、西、北4方位上差异小。通过频次比较的方法与x^2检验得出:梨星毛虫、山楂叶螨、顶梢卷叶蛾均符合负二项分布;采用聚集指标法计算得出:梨星毛虫、山楂叶螨、顶梢卷叶蛾均为聚集型分布,另外,山楂叶螨I值最大,聚集度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