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植物保护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二化螟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第一代二化螟以枯鞘内幼虫数量为防治指标比用枯鞘株率作指标的准确性高,适宜范围广。第二代可用枯鞘株率作指标,也可用第一代残虫量作为策略指标。  相似文献   
2.
3.
采用病、虫2因素3水平完全区组试验,结合病虫分类抽样测产,研究纹枯病(ShB)和二化螟(SB)二代复合危害关系及进行产量损失测定。结果表明,水稻纹枯病与二化螟二代存在复合危害关系,百穗重损失率大小依次为ShB+SB>ShB×SB>SB>ShB;ShB+SB≈1.41。田间损失率大小依次为ShB>ShB×SB>SB。  相似文献   
4.
川西稻田二化螟的防治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西平原为稻麦(油)两熟制的一季中稻区,其中杂交稻面积占70%以上,二化螟是最主要的害虫。 吴成德等(1984)曾提出狠治秧田、压上挖下的防治策略。后经作者多年验证,并对局部三、二化螟混发区的对策作了补充,形成如今的“一代主治秧田和早栽本田,压一控二,挑治二代;三化螟主发区,一代主治二化螟,二代主治三化螟,兼治其它病虫”策略。 本区二化螟仅有两代为害,由于第一代  相似文献   
5.
成都中华稻蝗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86年以来,通过田间调查和挖卵饲养观察,明确了成都平原稻蝗优势种为中华稻蝗(占98%以上)。每年发生1代,若虫三龄高峰期在6月15日左右。水稻孕穗期前,平均每丛水稻有四龄前蝗蝻0.89头即应施药防治。亩用50%杀螟松100克,或25%多杀菊酯25克兑水喷雾,防效达97. 8%以上。  相似文献   
6.
水稻纹枯病、二化螟为害损失估计及复合经济阈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取二次通用旋转设计及病虫2因素7水平全因子试验,研究不同肥密水平及相同条件下纹枯病(A)、第二代二化螟(B)的复合为害损失(AB)。结果表明,对水稻产量的影响,A、B、A×B均达极显著水准,证明病虫存在复合为害关系;复合为害的总损失与肥密因子有关,但受害株的损失与此无关。其损失率大小依次为:A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