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3篇
农学   1篇
农作物   5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澳大利亚抗虫棉抗性风险治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阐述了澳大利亚实施抗虫棉抗性风险治理的具体策略,供我国抗虫棉抗性治理参考。针对其庇护作物的选择、种植区域以及要求,自生苗和截根苗的控制,空窗期和叶面喷施Bt制剂的限制,农作物残留物的销毁等措施进行了详细介绍;对其第2代和第3代抗虫棉的庇护所策略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3.
为了解棉平突蚜茧蜂Lysiphlebia japonica(Ashmead)对取食不同寄主植物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的偏好性,进行了相关的虫口动态、寄生率和体重等参数的调查。虫口动态结果表明,棉田和罩笼中西葫芦上棉蚜、棉平突蚜茧蜂和僵蚜数量均最多,与棉花和黄瓜上的相比有显著差异。室内和罩笼中西葫芦上棉蚜的体重较大,约0.36 mg,显著高于棉花和黄瓜上的棉蚜体重。室内寄生试验结果表明,棉平突蚜茧蜂在西葫芦上对棉蚜的寄生率较高,其中来源于西葫芦上的棉平突蚜茧蜂对西葫芦、棉花和黄瓜上蚜虫的寄生率分别为81.3%、58.3%和44.0%。本文初步明确了棉平突蚜茧蜂对西葫芦具有偏好性,为棉平突蚜茧蜂在生物防治上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4.
棉蚜茧蜂对棉蚜防控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饲养,研究了棉蚜茧蜂的发育历期、对不同龄期棉蚜的寄生率、被寄生棉蚜的产仔数量,并通过田间小区和罩笼试验,研究了棉蚜、棉蚜茧蜂和僵蚜的种群动态,初步明确了棉蚜茧蜂对棉蚜的控制作用,为棉蚜的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的繁殖过程、形态特性、发育动态和捕食行为,明确棉田星豹蛛形态特征及其捕食黑腹果蝇行为,在室内饲养条件下观察了其产卵孵化过程,对不同生长阶段幼蛛以及雌雄成蛛的形态、体质量进行测定,并观测其捕食黑腹果蝇的能力。结果表明:星豹蛛每个卵囊中平均孵化出的幼蛛为45头,一生可孵化出180头幼蛛;从幼蛛到成蛛时期,头胸部背侧的T形带是识别星豹蛛的典型特征;雌性和雄性成蛛的体长分别为7.02 mm和6.04 mm,体质量分别为32.33 mg和29.08 mg,不同生长阶段的体质量存在显著差异;从5龄至成蛛时期,24 h内星豹蛛对黑腹果蝇的捕食数量显著增加,且雌性星豹蛛的捕食能力高于雄蛛。这些结果对于深入认识游猎型蜘蛛、保护和利用天敌蜘蛛资源、利用星豹蛛等游猎型蜘蛛防治农林有害生物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棉蚜是棉花的重要害虫,广双瘤蚜茧蜂是棉蚜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可有效控制棉蚜的数量。寄生蜂调节寄主的脂质合成代谢已多有报道,但在广双瘤蚜茧蜂与棉蚜的相互作用中脂质合成相关基因的变化尚不清楚。本研究针对脂肪酸合成通路、甘油酯合成通路、糖酵解以及氨基酸代谢通路共包含36个与棉蚜脂质合成相关的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其在被寄生棉蚜体内的转录变化。结果表明,被广双瘤蚜茧蜂寄生后的棉蚜,2个糖酵解通路基因、5个脂肪酸合成通路基因、6个甘油酯合成通路基因和5个氨基酸代谢通路的关键基因全部显著上调,其中甘油酯合成通路中的甘油激酶表达量显著性下降,其他基因表达量均无显著性变化。本研究明确了广双瘤蚜茧蜂对棉蚜脂质合成的影响,该结果对深入了解寄生蜂与寄主互作关系,指导人工繁育寄生蜂和害虫防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8.
刺吸电位图谱(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是用来记录刺吸式口器昆虫口针在寄主植物组织中刺探行为引起的电信号变化的技术,现已广泛应用在昆虫生物学和农业科学研究领域。本文从典型的刺吸式昆虫蚜虫入手,介绍了该技术在植物材料、传毒机理、寄主选择和植物抗虫机制等方面的应用,并就EPG技术存在的问题和技术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研究不同抗性水平的棉花材料上棉蚜的取食行为及与其生长发育的关系,筛选可作为棉花抗蚜鉴定指标的刺探电位图谱(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参数为目的。采用生物测定的方法比较了棉蚜在不同棉花品种上的生长发育参数,利用EPG技术对不同抗性水平棉花上棉蚜的取食行为进行分析,并对生长发育参数与主要的EPG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棉蚜室内生测结果表明,棉蚜在4种高抗品种(辽5632-642、TYJ-98-6、锦454和中G5)上的存活率、产仔数、内禀增长率均较中抗和高感品种低。EPG监测结果显示,在高抗品种上,Np波总次数与总时间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第1次刺探时间靠后且持续时间长,C波和E2波总时间较短,F波和E1波总时间长且次数多;在中抗品种中棉所49(CCRI 49)、中棉所79(CCRI 79)和雷克斯(光叶)上,F波总次数和总时间均较低;在中抗品种非洲E-40和高感品种辽棉6号上,Np波总次数与总时间均低于其他品种,C波总时间与E2波总时间长。结果表明抗性棉花材料对棉蚜生长发育有不利的影响,Np波总次数、E1波总次数、第1次刺探出现时间等5个EPG参数与棉花的抗性存在显著相关性。可见,Np波总次数、E1波总次数、第1次刺探出现时间等EPG参数可初步作为棉花对蚜虫是否具有抗性的鉴定指标,研究结果为棉花抗蚜性鉴定方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为了深入了解棉蚜中氨基酸组成,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别对不同翅型不同发育时期的棉蚜进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翅型棉蚜中均检测到相同的21种游离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10种,非必需氨基酸11种。在若虫时期,有翅蚜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无翅蚜无显著差异;在成虫时期,与无翅蚜相比,有翅蚜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上升了1.5倍,脯氨酸、甲硫氨酸等8种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升高;在2个发育时期,有翅蚜的亮氨酸和甘氨酸含量显著高于无翅蚜,而有翅蚜的精氨酸含量显著低于无翅蚜;有翅成蚜的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比无翅成蚜显著上升0.65倍。推测有翅成蚜脯氨酸与甲硫氨酸含量较无翅成蚜的增加与有翅蚜抗逆性增强有关,而有翅棉蚜体内精氨酸含量较无翅棉蚜低可能与其繁殖力低有关。这些结果可为棉蚜翅型分化分子机理研究及其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