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河南省小麦纹枯病病原菌鉴定及其对三唑酮的敏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明确河南省小麦纹枯病病原组成及对三唑酮的敏感性,采用番红O-KOH染色并结合培养性状观察,对2016年分离自河南省18个县(区、市)的132株菌株进行了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病菌对三唑酮的敏感性,并比较了同一地块不同年份采集菌株对药剂的敏感性变化。结果表明:132株菌株全部为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病菌对三唑酮的EC_(50)在0.69~8.32μg/mL之间,EC_(50)平均值为2.66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图显示,病菌群体中已出现对三唑酮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可将其中呈连续单峰频次分布的大多数菌株EC_(50)的平均值2.21μg/mL作为2016年小麦纹枯病菌对三唑酮的相对敏感基线。同一县(区、市)的菌株对三唑酮的敏感性差异较大,EC_(50)最大值与最小值比在1.21~10.27倍之间;而不同县(区、市)的菌株对三唑酮的敏感性差异不明显,EC_(50)平均值变化范围在1.34~4.68μg/mL之间,相差3.50倍。采自同一地块的菌株,2016年的菌株对药剂的敏感性相较于2015年有所降低,2016年的菌株对三唑酮的敏感基线是2015年的1.77倍。研究表明,尽管三唑酮依然可以用于小麦纹枯病的综合防控,但生产中应持续监测小麦纹枯病菌对药剂敏感性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