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选取撂荒田地为试验样地,以入侵植物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为对象,以土著优势物种窃衣(Torilis scabra Thunb.)为参照,通过对入侵植物和土著植物根际土壤的采样分析,研究了入侵植物对入侵地土壤特性及土壤碳氮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土著物种窃衣相比,豚草入侵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89.13%,全氮含量增加42.15%,铵态氮含量增加43.69%,硝态氮含量增加35.36%,微生物量碳增加52.08%,微生物量氮增加61.26%,氮净矿化速率增加1.41倍,氮净氨化速率增加206倍,但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变化不明显。由此可见,豚草显著改变了入侵地土壤的理化特性,加速了土壤碳氮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采用模拟Pb、Cd污染土壤培养法研究了紫茎泽兰在重金属Pb、Cd胁迫下植株不同部位对3种营养元素(N、P、K)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茎泽兰各组织在Pb胁迫下对N、P的吸收总体上均保持一定的促进作用,对K则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效应;Cd胁迫下对N、P有良好的吸收,低浓度Cd促进K的吸收,高浓度则表现出抑制作用。Pb-Cd复合污染胁迫下根茎叶均对N的吸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对K的吸收有较强的抑制效应。这表明,紫茎泽兰在重金属Pb、Cd胁迫下可通过大量吸收N、P等元素来有效缓解重金属的毒害作用,这可能也是紫茎泽兰能适应高Pb、Cd胁迫的一种耐性机制。  相似文献   
3.
雷蒙德氏棉Plant U-box(GrPUBs)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UBs蛋白调控了作物的生长发育及响应非生物胁迫和生物胁迫的过程。为探讨棉花中U-box类型泛素连接酶家族,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二倍体雷蒙德氏棉中PUBs的数目、进化、基因结构、结构域分布及基因表达模式。结果表明,雷蒙德氏棉中有93个Gr PUBs基因家族成员,基因长度为1 101~11 191 bp。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表明,Gr PUBs编码产物大部分定位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少数定位在胞外基质线粒体中。根据除U-box以外所含结构域将该家族成员分为7类,分别含有UFD2结构域、ARM结构域、激酶结构域、只含U-box、WD-40、TPR以及异构酶结构域。Gr PUBs基因家族染色体定位显示,基因在13条染色体上均有分布,但分布不均匀。在第5条染色体最多,有11条基因序列,第4、第12和Scaffold染色体上的基因最少,仅有2条。基因结构分析表明,基因内含子的数目变化较大,在0~17之间,且具有相似结构的基因,其编码蛋白聚为一类。基因表达模式分析发现。几乎1/3的基因在花中优势表达,个别基因在开花后10 d、20 d、30 d和40 d的种子中表达量高于在叶和花中的表达,如Gorai.006G251300。本试验为深入研究U-box类型泛素连接酶在棉花生长发育及抗逆的机理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假臭草是中国重点关注的入侵植物之一,随着陆地生态系统氮沉降的急剧增加,加剧了其扩张速度。研究假臭草在氮沉降下的生长特性,是揭示其对氮沉降响应规律的前提和制定防控策略的基础。通过盆栽试验,模拟考察氮沉降对假臭草生长特征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氮沉降水平(N0:0;N1:40 kg/hm2;N2:60 kg/hm2;N3:80 kg/hm2),培养45、90 d后分别测定和计算假臭草根系和植株长度、叶片数量与叶面积、根系特征、生物量及其分配和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氮沉降水平的提升,假臭草的发育能力在2个生长期均显著提升(P<0.05),N3培养90 d后根长和株高相比N0增长率分别为44.38%和60.89%,叶片数量和叶面积同比分别增长122.78%和119.32%,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平均直径的增长率分别为56.04%、42.36%、59.38%和61.54%。45 d时,假臭...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在重金属Pb、Cd污染土壤下,紫茎泽兰对氨氯吡啶酸的耐药性。结果表明,低剂量氨氯吡啶酸处理下,其鲜重防效随Pb浓度的升高显著增加,高剂量则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各处理IC50均小于对照,以500 mg/kg处理时为最低;低剂量氨氯吡啶酸处理时,紫茎泽兰鲜重防效随Cd浓度的增加显著增加,120 g/hm2氨氯吡啶酸处理时则随Cd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各处理IC50均小于对照,以100 mg/kg处理组为最低;≤ 60 g/hm2氨氯吡啶酸处理时,Pb-Cd复合污染胁迫组的鲜重防效均小于单一Pb、Cd处理组,高于对照,120 g/hm2氨氯吡啶酸处理时,Pb-Cd复合污染胁迫组却高于单一Cd处理组和对照,接近单一Pb处理组,其IC50均高于单一Pb、Cd处理组。证实重金属Pb、Cd污染下,紫茎泽兰对氨氯吡啶酸的耐药性明显下降,鲜重防效显著提高,根系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这对我国西南地区尤其是Pb、Cd污染严重地区紫茎泽兰的防治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零陵红衣葱为原料,探讨不同萃取剂、料液比、时间、温度、提取次数对葱油树脂产品得率的影响,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 MS)对零陵红衣葱葱油树脂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检测各化合物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零陵红衣葱葱油树脂最适提取工艺条件为:以石油醚为萃取剂,提取温度47 ℃、提取时间100 min、料液比1∶8、提取2次。在此条件下,零陵红衣葱葱油树脂的产品得率为0638 4%。在零陵红衣葱葱油树脂样品中共检测出18种挥发性化合物成分,占其色谱流出总量的9781%,其中,含硫化合物占383%,酸类占2447%,酮类占271%,醇类占1706%,酯类占1081%,醛类占036%,包括二甲基二硫醚、1,3 二噻烷、己醇、二十烯醇、2 甲基 2 戊醇、3 羟基 2 丁酮、5,7 二甲基色酮 3 甲醛、棕榈酸、十八二烯酸、十八烯酸、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假臭草在气候变暖条件下的生存机理及入侵性,采用模拟增温法研究了白天增温(07:00—19:00,增温2℃),夜间增温(19:00至次日07:00,增温2℃)和全天增温(增温2℃)3种增温模式及与伴生植物山莴苣混种对假臭草的株高、根长、叶对数、叶面积、生物量分配和攻击力系数等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增温模式均能明显促进假臭草植株的生长,与对照(常温处理)均差异显著(P0.05),其中白天增温处理对假臭草生长和形态的影响最大,株高较对照增幅为29.81%;除全天增温处理假臭草的主根长变化不明显外,其他增温处理假臭草的主根长均有显著增加(P0.05),尤以白天增温的效果最明显;白天增温处理,假臭草的叶对数和叶面积均显著高于对照,分别为对照的1.32倍和1.25倍,而夜间增温、全天增温处理与对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种增温处理均能增加假臭草的总生物量,其中地上部分的增长幅度最为明显,白天、全天、夜间增温处理的地上部分增长幅度分别为36.57%、22.39%、13.81%;3种增温处理均降低了假臭草的根重比,其中以白天增温降幅最大,为20.35%,其次为全天增温,降幅为11.04%,夜间增温影响较小;白天增温与全天增温处理均增加了假臭草的茎重比,增幅分别为18.42%,6.15%,而夜间增温增幅较小;3种增温处理均使假臭草的叶重比及根冠比有一定程度的减少,均表现为白天增温模式下减少最明显,减幅分别为16.40%,31.10%;在常温条件下,与山莴苣混种的假臭草的株高、总生物量都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单种的,且随着假臭草混种比例增加,假臭草的株高和总生物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在增温处理条件下,假臭草的株高和总生物量随其混种比例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增温和对照条件下,假臭草的相对产量(RY)随其混种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假臭草对山莴苣的攻击力系数(Aa)随其混种比例的增加而升高,在增温和常温下,低比例混种的假臭草对山莴苣的攻击力系数(Aa)均小于0,其竞争力小于山莴苣,增温处理的攻击力系数随混种比例增加而增加,表明假臭草的攻击力对混种比例有一定的依赖性。综合分析,假臭草对不同增温模式的适应能力不同,表现出极强的形态可塑性;在增温情况下,通过增加株高和总生物量,提高与其他植物的生存竞争力,从而影响其潜在入侵能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