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1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川杂棉32(选育代号SCH43)是四川省农科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以含mscl不育基因的优质抗病抗虫核不育系GA18作母本,抗虫丰产新品系R343作父本,采用核不育“一系两用法”配制的高优势F1杂交种,于2010—2011年参加并通过四川省区试,2012年通过四川省生产试验,并获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证书编号:农基安证字(2012)第133号。2013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川审棉2013005。  相似文献   
2.
<正>川杂棉36(区试代号SCH26)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以转基因抗虫核不育系GA18为母本,新品系R206为父本,采用核不育"一系两用法"选育的F1核不育杂交种,于2008-2009年参加并通过四川省区试,2011年通过四川省生产试验,2013年获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证书编号:农基安证字(2013)第086号。2014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  相似文献   
3.
SA1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选育的抗病虫核不育两用系,2010年通过了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组织的田间技术鉴定. 1 SA1的选育过程 SA1是2001年以核不育两用系GA18作亲本,与抗虫品系R43杂交,2001年冬季在海南加代,F1代自交,从F2代开始,连续三代在人工接菌的病圃上种植,并用卡拉霉素进行抗虫性鉴定,再用抗虫的可育株与不育株杂交,同时做育性鉴定,逐代提高不育株率的选择压,然后选择优良的株系,在株行内连续2代次的混合兄妹交,并综合抗病虫性、品质、育性等性状进行鉴定,从而筛选出一个抗病虫性好、品质优、育性稳定、不育株花药败育彻底、生长势旺、丰产性好的优良兄妹交株系,并定名为SA1.2005年利用恢复系开始测配杂交组合,2006年开始进行组合的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4.
利用自育的抗病虫核不育两用系GA18为母本,抗虫丰产恢复系R343作父本配制的F1代杂交组合,于2013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被命名为川杂棉32。该组合各项性状指标全面超越对照品种川杂13,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苏棉26(原名“盐农1号”)是江苏省盐城生物工程高等学校所属的盐城市育新种业有限公司育成的高产、稳产、耐枯、黄萎病,中熟陆地棉新品种。2005—2006年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2007年参加生产试验,2008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审定编号:苏审棉200805)。经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适应在江苏省枯、黄萎病发病较轻的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6.
川棉优2号是四川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针对纺织设备和技术提高,对高强力原棉的需求日益增加的要求,利用复合杂交育种技术和系统育种技术,聚合了多个优良品种的特性选育而成。该品种的育成对于调整棉花产业结构,增加棉农收入。促进棉花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彩色棉纤维品质的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NCⅡ设计,以3个白色棉为母本,3个绿色棉为父本,配制绿色杂交组合;以2个白色棉为母本,以4个棕色棉为父本,配制棕色杂交组合。纤维品质杂种优势和配合力方差分析表明:绿色杂种(F1)纤维品质的超白色棉亲本优势、中亲优势、超彩色棉亲本优势和竞争优势,2.5%跨长分别为0.91%、6.53%、13.02%和1.21%,比强度分别为-5.77%、15.63%、49.7%和1.02%,马克隆值分别为-14.6%、9.31%、52.51%和-23.61%。棕色杂种(F1)纤维品质的超白色棉亲本优势、中亲优势、超彩色棉亲本优势和竞争优势,2.5%跨长分别为-3.09%、1.71%、7.12%和-5.59%,比强度分别为-6.99%、-0.06%、9.55%和-4.05%,马克隆分别为-8.67%、-3.15%、4.49%和-18.37%。绿色纤维2.5%跨长的加性方差和显性方差分别占表性方差的56.18%和31.32%,达显著;比强度以显性方差为主,占表性方差的59.53%,马克隆值的显性方差占表性方差的39.22%,达显著;棕色纤维绿色纤维2.5%跨长以加性方差为主,占表性方差的68.59%,达极显著;比强度加性方差占表性方差的37.77%,达显著,马克隆值的加性方差和显性方差分别占表性方差的54.76%和34.69%,均达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大面积生产应用的抗虫杂交棉主要是人工去雄杂交种和核不育杂交种。人工去雄制种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种子价格高,实际生产中部分种子企业使用人工去雄F2种子当作F1种子,产量优势大幅度降低.抗虫性和纤维品质整齐度变差.伤害了棉农和棉纺加工企业的利益。利用核不育系制种.制种过程中不需要人工去雄.其制种效率比人工去雄法高3倍以上.种子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9.
四川转基因核不育杂交棉的研究与产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棉花转基因技术与核不育杂种优势利用及抗病育种等优势技术进行结合,将转基因抗虫与优质、抗病、高产等优良性状进行聚合,创制转基因骨干核不育系,利用核不育“一系两用法”、“核不育二级法”生产优质抗病虫高产核不育杂交棉种子,制种程序简化,省工省时,种子的生产成本低,与人工去雄杂交棉相比,具有较强的产业发展优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0.
四川将转基因技术与棉花核不育杂种优势利用、抗病育种等优势技术进行结合,将转基因抗虫与优质、抗病、高产等优良性状进行聚合,创制转基因骨干核不育系,利用核不育"一系两用法"、"核不育二级法"生产优质抗病虫高产核不育杂交棉种子,制种程序简化,省工省时,种子的生产成本低,与人工去雄杂交棉相比,具有较强的产业优势,应用前景广阔。加强更加简化的核不育杂交棉制种生产方法和规模化生产,是转基因核不育杂交棉产业化应用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