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22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2篇
  10篇
综合类   35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研究秦岭3种天然林细根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为秦岭地区生态治理和森林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土柱法对秦岭辛家山林区云杉林、红桦林及云杉+红桦混交林3种天然林进行根系取样,分析细根生物量密度、细根根长密度、细根体积、细根比根长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孔隙度、密度、硝态氮含量、铵态氮含量和湿度的关系。【结果】随土壤深度增加,3种天然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孔隙度、硝态氮含量、铵态氮含量和湿度均降低,但密度升高;随土壤深度增加,3种天然林各细根指标均降低,其中细根生物量主要集中在腐殖质层,各林分在腐殖质层的占比均大于69%;腐殖质层具有最高的细根根长密度、细根体积和细根比根长,分别是淀积层的3.76~4.85、2.63~3.80和1.26~1.67倍,分别是母质层的11.13~14.98、6.32~16.01和1.76~3.28倍;3种天然林中,混交林各土层的细根根长密度最高(平均值为0.45 cm·cm~(-3)),云杉林各土层的细根根长密度、细根体积和细根比根长最低(平均值分别为0.26 cm·cm~(-3)、0.88 mm~(-3)·cm~(-3)和0.60 cm·g~(-1));相关性分析表明,3种天然林分各细根指标与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孔隙度、密度、硝态氮含量、铵态氮含量和湿度均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其中细根生物量密度、细根根长密度、细根体积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正相关性最高(r值分别为0.813、0.795和0.784),与土壤密度的负相关性最高(r值分别为-0.715、-0.658和-0.683);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细根分布的第一主成分因子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硝态氮含量、密度、孔隙度、湿度和铵态氮含量;通径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对细根生物量密度的直接正效应最高,土壤湿度的间接效应最高且主要是通过有机质含量的间接效应来实现。【结论】秦岭3种天然林的细根指标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土壤腐殖质层为细根集中分布层;3种天然林分中,混交林的细根发达程度最高,云杉林最低;根系分布受多种土壤因子影响,影响程度表现为有机质硝态氮密度孔隙度湿度铵态氮;土壤有机质含量直接影响细根生物量密度;土壤湿度主要通过土壤有机质的间接作用影响细根生物量密度。在对秦岭地区进行生态治理和森林恢复工作过程中,应综合考虑细根生物学特性,合理配置不同树种,注意森林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从而起到维护森林生产力,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几种乔灌木根区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化学分析、微生物平皿培养及放线菌形态鉴定法,研究了黄土高原安塞试区5种乔灌木根区0-20cm及20-40cm土层17个土样的土壤性质及微生物的数量与组成。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地人工林与无林裸地土壤中仍然生存着数量较多的细菌、放线菌及真菌,其中各类群的数量排序为:细菌>放线菌>真菌;②不同树种根区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及真菌数量不同,土壤微生物的数量按灌木林>乔木林排序;③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地人工林及无林裸地土壤的放线菌组成中,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占绝对优势,其次为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和诺卡氏菌(Nocardia)。灌木林根区放线菌数量与种类均多于乔木;④黄土高原“沙刺人工林-微生物-土壤”生态系统微生物数量大,种类较多,生物活性强,对土壤物质转化及肥力提高有明显作用,在恢复黄土高原植被时应作为先锋树种。  相似文献   
3.
中欧地区的森林培育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简述了中欧的林业发展史,特别对德国森林培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根据德国森林培育的历史和经验,提出了对中国林业建设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4.
以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和漆树倒木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倒木腐烂等级划分方法,测定其 5 个腐烂等级的6种化学元素( C,N,P,K,Ca,Mg) 的含量,分析倒木对土壤化学元素的影响。结果表明: 油松倒木5个腐烂等级间 C 含量没有显著差异,而漆树倒木 C 含量随着分解显著递减; 漆树和油松Ⅴ级倒木的 N 含量随着分解显著递增; Mg 含量在油松倒木分解过程中无显著差异,在漆树倒木分解后期显著增加; P,K,Ca 含量在漆树和油松分解过程中都无显著差异,但 P 和 Ca 含量随着油松和漆树倒木的腐烂呈线性增加,K 含量随油松和漆树倒木分解呈线性下降。油松和漆树倒木下土壤 C 含量随着土层加深而显著减少,K,Ca,Mg 含量随土层加深无显著差异; 土壤 C含量随倒木腐烂显著递增,N,P,Ca,Mg 含量随倒木分解无显著差异。该研究揭示倒木分解过程中各种化学元素的变化规律,对促进秦岭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制定林木更新措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延安市城市森林健康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建立了城市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对延安市不同类型城市森林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延安市各类型城市森林综合健康指数为0.32~0.82,各类型森林间健康状况差异较大,风景林为良好,防护林、行道树为较好,纪念地、专用绿地为一般,广场游园和道路绿地较差。城市森林健康水平取决于建设者和管理者的目标和技术,发展城市经济、提高居民收入、改良森林群落结构,是改善和维持城市森林健康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运用MATLAB软件对7个种源的美国黄松及油松苗期苗高、地径和根、茎、叶干物质积累量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年生油松的苗高生长量与各种源美国黄松的苗高生长量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且油松的苗高生长量最大;美国黄松V号(Black Hill)种源苗木的地径生长量、叶、茎、根干重积累量与油松和其它种源美国黄松苗的各项指标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且美国黄松V号(Black Hill)种源苗木的地径生长量及其叶、茎、根干重积累量均最大。综合各种源苗木的生长表现及其原产地的自然条件,提出了适于黄土高原不同气候区的引种地。  相似文献   
7.
景观格局分析法在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设施和重点开发建设项目,给建设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会对建设区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本文在景观格局分析的理论阐述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景观指标获取及其分析方法在水土流失监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宋西德  侯琳 《沙棘》1994,7(4):16-20
在陕西渭北黄土高原地区布设沙棘薪炭林营造技术试验,结果表明该地营造沙棘速生丰产薪炭林宜选择光照充足的梁坡台地,阳坡上下部,峁顶等立地类型;重视做好头年秋季整地蓄墒,适当深栽,砸实土壤,采用植苗造林,春季造林宜早,均能提高造林成活率。为提高抄棘薪炭林产量,造林密度不宜过大,株行距1m×1m者,亩生物量可达1871.3kg。同时,加强沙棘幼林地的抚育管护,做好病虫防治都能提高沙棘造林质量。  相似文献   
9.
秦岭火地塘天然次生油松林倒木储量与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杰  蔡靖  侯琳  张硕新 《林业科学》2012,48(6):141-146
粗头直径≥10cm,长度通常≥1m,倾斜度超过45°的死木质残体称为倒木(Harmonetal.,1996)。倒木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倒木与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营养关系,其结构与功能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倒木对森林中生产者的更新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为各类植物提供了生境,而且还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起着重要的作用(侯平等,2001);倒木对消费  相似文献   
10.
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氧化亚氮(N_2O)是3种主要的温室气体,温带森林土壤是CO_2、N_2O重要的源,是CH_4重要的汇,以前的研究大部分都关注这3种温室气体在时间上的变化,而很少开展在空间变化上的研究。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秦岭南坡火地塘林区不同海拔(海拔1 560、1 585、1 963、2 040、2 160m,分别为落叶阔叶林、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森林土壤CO_2、CH_4和N_2O通量进行了为期1a的监测。结果表明,CO_2全年都为排放,季节波动较大,总体上随海拔增加排放量减少,海拔由低到高(包括3种林型)年排放量依次为:19.12、12.53、11.78、16.95、14.87t·hm-2;CH_4全年主要为吸收,在非生长季出现排放,季节波动幅度较大,总体上随海拔增加吸收量增加,海拔由低到高年通量依次为:-2.57、-3.60、-5.94、-5.59、-3.92kg·hm-2;N_2O全年以排放过程为主,存在吸收现象,季节波动幅度不大,海拔对其通量影响不明显,海拔由低到高年排放量依次为:0.23、0.62、0.63、0.60、0.95kg·hm-2。土壤温度是影响CO_2、N_2O通量的关键因子。5个样地森林土壤CO_2通量与土壤铵态氮含量(20~40cm)显著相关(P<0.05)。高的土壤NH_4^+含量对CH_4的吸收有抑制作用。在冻融交替期,降雨对N_2O的通量有明显影响。海拔由低到高5个样地的GWP(全球增温潜势)分别为:119.13、12.65、11.85、17.02t·hm-2和15.07t·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