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45篇
农学   1篇
  66篇
综合类   52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集约化养猪已逐渐取代了散养的落后生产模式。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国内规模养殖企业的不断增加、国外畜牧企业的介入,以及资本市场向农牧企业的扩张,落后的生产模式已迅速淡出了生猪生产行业。伴随着养猪业的快速发展,制约生产发展的因素不断涌现,现将影响因素之一的引种及繁育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以浙江省凤阳山海拔1 300~1 400 m处不同林分类型(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竹林)为对象,测定不同土层土壤基本理化性质、酶活性及腐殖质质量分数,分析土壤腐殖质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凤阳山自然保护区的土壤肥力和可持续经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土壤腐殖质质量分数针阔混交林最高,阔叶混交林、竹林、杉木林次之;胡敏酸质量分数针阔混交林最高,杉木林最低;富里酸质量分数针阔混交林最高,竹林最低。除磷酸酶活性随土层加深无统一规律外,4种林分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及蔗糖酶活性土壤随土层加深皆呈现降低趋势。土壤pH值、土壤密度与土壤腐殖质质量分数、胡敏酸质量分数和富里酸质量分数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除磷酸酶活性相关性不显著外,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总孔隙度、毛管孔隙、非毛管孔隙与土壤腐殖质质量分数、胡敏酸质量分数和富里酸质量分数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凤阳山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腐殖质特征的影响较土层深度更显著,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与土壤腐殖质质量分数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20多年来常州城市热景观时空变化特征,选用4景TM/ETM+影像(1986年、1992年、2000年、2010年)为基本数据源,在RS,GIS技术以及景观分析工具的支持下,分析了常州市区热岛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86—2010年常州建成区均存在显著的热岛效应。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到2010年城市与郊区的温差达到最大,为35.3K;城市强热岛及其以上等级面积从1986年的8 580.24hm~2增加到2010年的17 725.23hm~2,相应比例从4.58%增加到9.45%,增幅达106.33%;城市热岛等级类型的景观指数分析表明,到2010年高等级的热岛斑块分布范围和强度都明显提高,两环内高等级的热岛片状分布明显。受城市人类活动加剧的影响,各热岛等级斑块的形状逐渐趋于复杂。从景观水平尺度变化来看,2010年热岛景观多样性最丰富,分布最均匀,同时破碎化程度也最高。研究结论可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进行区域生态变化评估,可以及时、快速地获取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变化状况.以赣榆为研究区,采用1994年的Landsat TM 5影像和2014年的Landsat 8OLI影像,评估指标选择可以反映生态质量条件的绿度、湿度、热度及干度4个生态因子,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集成上述指标,分析研究区域20 a间生态状况时空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赣榆区RSEI从1994年的0.577上升到2014年的0.639,增幅为10.75%;生态为优良等级所占的面积比例从1994年的42.7%上升到2014年的50.41%,增幅为18.06%,主要发生在西北部丘陵山区.通过对赣榆区的调查分析,以植树造林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对生态质量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1986,1996,2011年的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基于GIS和遥感技术的景观指数分析法研究皖西退耕还林重点地区--金寨县的森林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内在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5 a间,金寨县林地面积持续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其他景观类型面积的增减幅度不同。1986-1996年,斑块密度、分形维数、香农均匀度等指标发生负向变化,景观异质性速度加快,景观格局复杂化和破碎化形势严峻;1996-2011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各项指标发生正向变化,景观格局破碎化形势得到有效遏制,景观格局向规则化和均衡化转变,景观结构明显优化。自然地理环境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是该县森林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形成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6.
采用土柱法对黄浦江源区—浙江省安吉县主要植被类型林木细根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细根分布有较大差异,茶园、毛竹林、灌木林的根长、根表面积都要明显高于其他几种植被类型,而落阔林的根体积最大,常阔林的根重最大;细根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林地细根主要分布在0-40cm土层。草地主要分布在0-30cm土层,这对抵抗径流侵蚀、保持水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各样地根长均以〈0.5mm径级的根长含量最高,0.5-1mm径级次之,而2-5mm径级的最少。根系体积和根重具有相同的分布趋势。大小顺序均为:2—5mm〉1—2mm〉0.5-1mm〉0.5mm,与根长的分布状况正好相反。不同径级根表面积分布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及团聚体结合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苏北淤泥质海岸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的海滩裸地、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 地、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田及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 Cheng林地4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干筛法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对表层(O~10 cm)土壤及其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结合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对全土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储量均有显著影响;土地利用方式由海滩祼地转变为芦苇地及由芦苇地开发为农田或水杉林地后,全土及各粒径团聚体结合有机碳含量及储量均有显著提高;水杉林地全土及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储量均大于农田土壤,芦苇地转变为水杉林地比转变为农田土壤更能有效地固定有机碳;苏北淤泥质海滩冲积形成后,土壤具有固碳作用,芦苇地、农田及水杉林地0~10 cm土层碳汇作用分别为5 156.84、11 276.08和13 476.18 kg·hm-2.  相似文献   
8.
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集不同恢复阶段的土壤样品,采用微生物培养法、生化活性试验法及氯仿熏蒸法分析喀斯特退化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生化作用强度、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土壤有机碳.结果表明: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3大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总数明显上升.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且细菌较真菌和放线菌占绝对优势,其在4种植被群落类型中分别占微生物总数的95.95%、93.49%、92.32%和92.48%;随着植被恢复,土壤生化作用强度增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规律一致,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昆山市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昆山市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从空间上将全市湿地保护与利用划分为西北部湖荡湿地景观区、北部水产养殖湿地景观区和南部水乡古镇特色湿地景观区3个保护与利用功能区,提出了健全湿地保护等级体系、加快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健全湿地公园体系、健全湿地污染整治体系等湿地保护体系建设措施,并从组织管理、法制建设、生态监测、资金保障、宣传教育、风险控制等角度提出了实现全市湿地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阐明我国特色干果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林地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于2008年7—8月采用1km×1km网格在浙江省临安市域内设置山核桃林样地306个,采集0~30cm土壤样品,分析其有机碳和其他养分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区域山核桃林地表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碳密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平均值分别为18.87g/kg和60.92t/hm2,明显低于相同区域的常绿次生阔叶林.多元协方差分析表明,海拔、乡镇和母岩类型等3因素是影响临安市山核桃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大峡谷镇山核桃林地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最高,显著高于河桥、马啸、湍口、清凉峰等乡镇;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山核桃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海拔在800m以上的山核桃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600m以下的山核桃林地土壤;花岗岩发育的山核桃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砂页岩发育的土壤.临安市山核桃林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面积29 047.1hm2,0~30cm土壤有机碳总贮量为1 828.92×103t.土壤有机碳含量与pH、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R2=0.187 1~0.207 6,n=306,P<0.01),而与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效硫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2=0.193 1~0.708 7,n=306,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