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6篇
基础科学   1篇
  40篇
综合类   3篇
畜牧兽医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地地下生物量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2.
3.
沙棘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及效益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在黄土高原大面积建造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发展经济 ,笔者于 1975~ 2 0 0 2年的 2 8年间 ,在半干旱黄土区的吴旗、安塞和固原县进行了沙棘和环境关系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沙棘具有特殊的生理生态和形态解剖学特性 ,沙棘具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 ,其值为 1.2 1~ 1.53g·m- 2·mm- 1,是荒山植被的 3.1~ 5.8倍。沙棘耗水较经济 ,在半干旱的黄土区荒山种植 ,它能有效地利用水、土资源。测定沙棘水势较低 ,蒸腾强度较稳定 ,蒸腾耗水较大 ,吸水量较大 ,束缚水和束缚水与自由水比值较高。观察沙棘叶和根的形态解剖学特性看出沙棘耐干旱、耐水湿和调节蒸腾作用较强。沙棘在半干旱黄土区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明显。沙棘通过其茂密的林冠层、林下草被层、枯枝落叶层和发达的根系层形成良好的水分生态环境和森林生态结构 ,对林下小气候、土壤水分、养分及生物多样性有良好影响。与荒坡测定对比 ,第 2、 3和 4龄沙棘林地 ,径流量分别减少 6 6 .2 %、 6 5.9%和 78.2 % ,土壤侵蚀量分别减少 39%、 37.8%和 4 7%。 5龄以上的沙棘林 ,一般无侵蚀沟和滑坡发生。沙棘是适应黄土高原的优良树种 ,具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燕儿沟人工植被营造模式与快速建设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依据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及植物群落演替的原理,分析研究了燕儿沟植被类型、植物群落演替规律及土壤水分动态,认为燕儿沟以建立稀树灌草混交模式为主,提出并实施了8个混交类型,采用抗旱营林技术,当所成活率高,示范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1980年1月25日方毅、李先念、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对中国科学院关于水土保持研究所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吴旗县飞播沙打旺试验成功的报告做了重要批示.当时邓副主席批示"建议由王任重同志主持,召集专门会议制定出规划和具体措施,在西北各省建立专门机构,组织实行."1980年3 月农业部何康部长在西安召见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飞播组科技人员了解情况,接着起草了向国家申报的飞播牧草的规划报告.很快,我国飞播牧草从北方向南方迅速发展起来.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重视黄土高原绿化,重视科技成果推广.  相似文献   
6.
模拟降雨条件下人工草地产流产沙过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运用人工模拟降雨研究了裸地及不同盖度沙打旺草地产流产沙过程,结果表明,裸地产流产沙过程可用指函数y=e^a bx型式描述,不同盖度的沙打旺草地产流产沙过程均可用幂函数y=ax^b来描述,且随着盖度由大向小变化,方程参数a值减小,b值增大。  相似文献   
7.
植被盖度对水土保持功效影响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52,自引:3,他引:52  
就近年来国内有关植被盖度对降雨能量、降雨截留、土壤入渗、初损降雨量、径流量以及泥沙量的影响做了综述;分析了理研究中不足之处,并就今后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作者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沙棘根系特性与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论述了吴旗飞播区5~13龄沙棘根系形态、生长发育、产量及根蘖特性。可以看出,沙棘根系有适于半干旱黄土区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沙棘根系发达,在梁峁坡垂直根深3~8m,可吸收深层储水。根系,特别是水平根主要分布于地表1m土层内,可接纳雨季补充地面的水分。活性根在地表1m土层内及根系向下延伸新达的吸水层分布较多,这样增强了沙棘根的生命力。沙棘根蘖力强,串根面积大。沙棘的根系特性给自身创造了良好的水分生态环境,使沙棘适应性强,分布广,具有较高的水土保持效益。作者还系统分析了沙棘与对照荒山土壤水分年动态变化,可以看出沙棘随林龄增加深土层水分严重亏缺。但从12龄与13龄沙棘看出,由于其林冠层,林下草被层、枯落物层和根系层形成了良好的森林生态结构,保水固土力增强。因而0~60cm土层含水量可补充到田间持水量50%~80%,持水力超过荒山。另外还对沙棘播区立地条件选择、播种密度、沙棘林抚育管理技术进行了探讨,以提高土壤水分。  相似文献   
9.
飞机播种酸刺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酸刺(Hippophae rhamnoides L.)又名沙棘、醋柳、黑刺等。为胡颓子科,沙棘属之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适应性强,耐寒、耐旱、耐盐碱、耐瘠薄,在黄土高原分布广,是天然灌丛的优势种。同时酸刺生长成林快(3—4年即可郁闭成林),繁殖容易,根系发达,萌蘖力强,一般3—4年可产生根蘖苗,5年根幅可达10余米;是防冲、固岸、护坡、保持水土的优良树种,也是营造乔木林的先锋树种。在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林木被破坏殆尽,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干旱,要自然恢复原来的森林、灌丛是要相当的时间。为加快黄土高原绿化速度,从1975—1979年我们进行了酸刺飞播试验。  相似文献   
10.
1975—1979年,在延安地区吴旗县进行的飞播、人工撒播造林种草试验表明,不同树、草种飞播后,出苗、成苗效果显然不同(见表1)。产生不同效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