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6篇
林业   9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4篇
  47篇
综合类   135篇
农作物   12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23篇
园艺   16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以白及愈伤组织为试材,采用与内生真菌共培养的方法,研究了该过程中白及愈伤组织、内生菌生长速率及4种主要次生代谢含量的变化,以期为白及内生菌在药用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7株受试真菌菌株与白及愈伤组织分别共培养3、6d时均表现出高于真菌单培养形成的菌面积,共培养9d时各组愈伤增值率显著低于对照(CK)组;1株受试内生真菌生长缓慢,在共培养与单独培养3、6、9d均具有相近菌面积.进一步对8株内生真菌共培养处理下的白及次生代谢产物含量检测发现,不同内生真菌对dactylorhin A、1,4-二[4-(葡萄糖氧)苄基]-2-异丁基苹果酸酯、4-甲氧基-9,10-二氢菲-2,7-二醇、对羟基苯甲醇的积累趋势具有不同影响,主要呈现出3种累积趋势.  相似文献   
3.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决定区域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福祉至关重要。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域,基于CASA、InVEST和RUSLE模型,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归一化植被指数、气象等数据,分析了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NPP、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3项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分布特征,识别了3种生态系统服务的热点区,并基于相关系数法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和不同气候区(干旱气候区、半干旱气候区、高原气候区、半湿润气候区)不同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5年,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剧烈,其中林地(2.8%)和建设用地(43.1%)显著增加,耕地(-2.7%)明显减少;(2)2000—2015年,净初级生产力(NPP)、产水量和土壤保持均呈现增长趋势,分别增加14.1%,5.3%和101.3%;(3)黄土高原的4类热点区(非热点区、一类热点区、二类热点区、三类热点区)所占面积变化不显著,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从西北到东南依次为非热点区、一类热点区、二类热点区和三类热点区;(4)在整个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保持与NPP、水源涵养之间为协同关系,NPP与水源涵养为权衡关系;在4个气候区,NPP与土壤保持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与黄土高原地区一致,但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在半干旱气候区和半湿润气候区呈权衡关系,NPP与水源涵养在高原气候区和半湿润气候区为协同关系。为促进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应在土地规划过程中考虑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互关系,尽可能减少权衡,增加协同。  相似文献   
4.
西北地区食物结构及其安全现状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物是国民经济基础之基础,食物安全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及时把握和正确判断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食物安全状况,对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2000—2014年西北地区7个省(区)的食物结构及生产量、人均食物占有量和主要食物的平均人日热量拥有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西北地区的食物安全现状进行了评估和判断。结果表明:2000—2014年西北地区7个省(区)粮食、蔬菜、水果、肉蛋奶、棉花、油料等食物产量整体上在波动中呈增长趋势,食物种类趋向多样化和丰富化;近5年西北地区粮食和水果人均占有量均超过全国人均水平,2000—2014年人均奶类、棉花和油料占有量大于全国人均占有量,但人均蔬菜、禽蛋和肉类占有量低于全国人均水平;除青海地区外,其他6个省(区)2014年人均每日热量拥有量都达到营养学要求;2000年以来,西北地区食物安全程度不断提高,但2014年,西北地区食物安全仍处于一个较低安全水平;当前西北地区仍面临着水资源缺乏、耕地面积和质量有限、农业技术设备落后等挑战,使该地区食物安全受到威胁,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调整农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确保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植被恢复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库动态变化的关键过程之一,阐明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固持动态及其驱动机制,是全球变化下碳循环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固定动态及其驱动机制方面的研究,剖析植被恢复中土壤有机碳固持动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植物碳输入对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影响机制,揭示植被恢复中土壤有机碳固定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驱动机制,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进而提出关于植被恢复的土壤固碳效应研究,亟需在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动态、微生物结构和功能,以及植物—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固持的协同作用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本综述可为植被恢复与土壤固碳稳定机制研究指明未来的方向,进而为促进我国植被恢复的土壤碳循环研究,科学评价生态系统土壤固碳潜力和有效实施生态系统碳汇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将玉米异分支酸合成酶1(ZmICS1)及系统获得抗性缺陷1(ZmSARD1)进行原核表达和纯化,并免疫家兔获得多克隆抗体,为深入研究ZmICS1和ZmSARD1在玉米抵抗病原菌胁迫中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克隆玉米ZmICS1和ZmSARD1基因CDS区,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转化大肠杆菌表达菌株Rosett-gami2(DE3),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His×6-ZmICS1和His×6-ZmSARD1重组蛋白,以透析纯化后的重组蛋白为抗原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并进行验证和检测。【结果】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28a-ZmICS1和pET-28a-ZmSARD1,于37 ℃、0.84 mmol/L IPTG在大肠杆菌表达菌株Rosett-gami2(DE3)中诱导出His×6-ZmICS1和His×6-ZmSARD1重组蛋白。纯化蛋白免疫家兔,所得ZmICS1抗体能够检测到3 ng的His×6-ZmICS1,ZmSARD1抗体能检测到低至0.3 ng的His×6-ZmSARD,且分别能特异性地检测玉米B73原生质体过表达的ZmICS1和ZmSARD1蛋白。【结论】成功制备了玉米ZmICS1、ZmSARD1多克隆抗体,可用于玉米内源ZmICS1和ZmSARD1蛋白含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7.
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栽培中使用发酵后熟化工艺处理培养料,分别加入尿素、磷酸氢二铵、氨基酸水溶肥、麦麸等氮源,研究其对菌丝生长、子实体生物学效率及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添加15%麦麸,平菇生物学效率最高,达到86.89%,子实体氨基酸和蛋白质总量显著提高,分别为21.22%和29.1 g·100-1g-1,同时菌盖变厚,菌肉韧性、不易裂,气味浓郁,投入产出比最高.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生活污水污泥量也迅速增加,污泥合理处理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目前,合理有效的污泥堆肥化处理已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文章主要阐述了污泥处理现状、堆肥过程中的氮素变化过程与特征及N2O排放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9.
钢渣富含硅、钙等养分,是优良的土壤调理剂原料,但其肥效和合理施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钢渣的养分含量和组分,本研究选取白色钢渣调理剂(W)和黄色钢渣调理剂(Y)2种性质不同的钢渣调理剂,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其不同施用量(W调理剂0.74、1.47、2.94、5.88 g·kg-1和11.76 g·kg-1;Y调理剂1.47、2.94、5.88、11.76 g·kg-1和23.52 g·kg-1)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单施NPK相比,添加W调理剂对水稻生长无显著促进作用,而Y调理剂施用量为11.76 g·kg-1和23.52 g·kg-1时可提高晚稻籽粒产量20%,且当Y调理剂施用量为5.88~23.52 g·kg-1时显著提高晚稻秸秆产量24.02%~35.23%。施用Y调理剂促进了晚稻对氮、磷、钾素的吸收,提高幅度分别为12.61%~21.55%、7.63%~38.31%、11.89%~54.13%。综合结果表明,在弱酸性水稻土(pH 6.51)上,添加W钢渣源调理剂未促进水稻生长,而施用Y调理剂对晚稻生长和氮磷钾养分吸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4hm2样地调查的数据资料,采用随机分布多度模型和聚集分布多度模型,在对山西灵空山海拔1500~1800m的油松—辽东栎林物种多度及其水平空间分布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估计优度评价了2个模型预测分布多度的适宜性。结果表明:①在不同像元的30种木本植物中有20种的多度依次增加且所占的水平空间也依次扩展,有10种不表现为上述关系。②随着像元面积的扩大,遇到多度序列中面积小于上一个种时,多度—面积曲线呈现较大波动;剔除波动节点的物种时,多度—面积曲线的波动趋于平缓。对于同一个物种来说,像元面积越大,其物种所占面积也越大。③估计优度评价结果显示聚集分布多度模型用于预测多度—面积关系优于随机分布多度模型。④无论是随机分布多度模型还是聚集分布多度模型均依赖于m的取值,即物种在固定像元下所占像元数。对于分散程度较高的物种,采用2种模型进行预测时结果较精确,反之预测结果误差越大;在样地总面积一定时,像元面积越小,预测结果越精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