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4篇
林业   14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24篇
  56篇
综合类   76篇
农作物   15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ietary supplementation of nanosize zinc on zinc digestibility, growth performances, immune response and serum parameters of weanling piglets. Ninety‐six LYD weanling piglets were assigned to control, zinc oxide (ZnO), organic‐Zn (Zn‐methionine) and nanosize ZnO (nano‐Zn) groups with four replicates. The zinc was at the 120 mg/kg level in the treatment group's diet, while the control group's was 80 mg/kg Zn. The experimen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nano‐Zn and organic‐Zn group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Zn digestibility compared to the ZnO and control groups. For the immune response traits, the IgG level and goat red blood cells (GRBC) antibody titer were nano‐Zn and organic‐Zn>ZnO>control; in the phytohemagglutinin (PHA) challenge test result, nano‐Zn>organic‐Zn>ZnO>control; in regard to the γ‐globulin level, nano‐Zn and organic‐Zn>ZnO and control,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In the serum parameters aspect, serum Zn concentration in nano‐Zn and organic‐Zn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in the ZnO and control groups, serum growth hormone concentration was increased in the nano‐Zn group than in the other groups. In conclusion, nanosize zinc oxide for dietary supplementation can increase zinc digestibility, serum growth hormone levels and carbonic anhydrase activity and enhance the immune response of weanling piglets.  相似文献   
2.
炭疽菌附着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 要: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Corda 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寄主范围广,对农林生产危害很大。炭疽菌能产生特殊的侵染结构附着胞穿透寄主组织,附着胞的形成对炭疽菌确立侵染非常关键。综述了炭疽菌分生孢子在寄主表面的附着、附着胞的形成、附着胞对环境影响因素的应答和附着胞的穿透。影响炭疽菌附着胞形态发育的因素很多,其中硬质疏水表面在短时间内通常是有利于附着胞的形成。并简要概述了炭疽菌附着胞的基因克隆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3.
为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变化,农业发展由总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通过从宏观层面统计分析消费者主要食品边际消费倾向,采用一次指数平滑法对果蔬消费量预测;从微观层面依据对乌鲁木齐市476户城镇家庭调研的数据,利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分析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从消费者角度发现果蔬供给过程中现存的问题,并对此提出建议,从而为地方政府制定蔬菜供应保障策略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农产品消费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小麦条锈病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生理小种划分的依据是对品种苗期的致病性,其致病性必须通过寄主植物方能表现出来,病叶就是寄主—病原物相互作用的结合体。有关条锈病菌的人工培养尚无报道。秆锈病菌和叶锈病菌的人工培养研究表明,专性寄生锈菌在人工培养过程中的变异很大,其在遗传、进化和分类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尚难以作出肯定的评价。如果以相应病叶作为小种分析的材料,将有助于尚不能人工培养的  相似文献   
5.
根据蚕业区划的原则,将重庆蚕桑产区分成4个较独立的区划类型,总结不同蚕区的生产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还田秸秆腐解不及时极大程度地影响了下茬作物生长,但长期秸秆还田是否能富集秸秆腐解微生物从而促进秸秆进一步降解尚未系统阐明。本研究依托江苏省典型稻麦轮作种植区的长期秸秆还田试验(10 a),研究了秸秆还田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并利用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秸秆还田土壤的真菌群落组成,最后通过秸秆埋盆试验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小麦秸秆的降解潜力。结果表明:与未还田土壤相比,秸秆还田显著降低了土壤pH而提高了电导率,同时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总磷和总碳含量分别提高了23%、24%和2%。此外,秸秆还田明显改变了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秸秆还田土壤中真菌群落多样性降低,优势菌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相对丰度提高了25%,SchizotheciumSarocladiumGibberellaRhizophlyctisCryptococcusLindtneriaMyrothecium等潜在秸秆降解真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增幅为2.5~132.3倍。秸秆还田土壤对小麦秸秆的腐解效率高于对照土壤,增幅达37%,冗余分析表明这一结果与秸秆还田对潜在秸秆降解真菌类群的富集作用有关。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稻麦轮作体系下长期秸秆还田可通过提高潜在秸秆降解真菌类群丰度促进秸秆降解。  相似文献   
7.
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的特征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8.
机械化播种作业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纯作业时间利用率是衡量播种机组作业效率的重要指标。该研究依据农业机组运行机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季节时间利用率概念,确定了播种机组的作业时间构成,建立了播种机组纯作业时间、转弯时间、加种肥时间的计算模型和3种加肥方式下的播种机组纯作业时间利用率计算模型,明确各参数随地块面积、地块长度等条件变化的一般规律;以此为基础,在机组正常作业状态下,采用定距离多点多设备同步跟踪测的试验方法获取4种典型播种机组各类作业时间数据,并运用3σ原理剔除无效数据;依据所建模型及有效试验数据,采用Matlab 2012b对4种播种机组的纯作业时间利用率随地块条件变化规律进行模拟仿真,并采用Sigmaplot 12.5软件直观表达试验结果;进而探索了播种机组纯作业时间利用率随地块条件化的原因,确定了目标时间利用率条件下不同播种机组与其所适宜的作业地块面积和地块长度的定量关系:播种机组纯作业时间利用率大于0.6时,约翰迪尔7830机组适合作业地块面积大于等于6 hm^2、地块长度为1 200~1 400 m;维美德171机组适宜作业地块面积大于等于6 hm^2、地块长度为1 000~1 200 m;常发504机组适合作业的地块面积大于等于1 hm^2、地块长度为500~1 500 m;黄海254机组适合作业的地块面积大于等于0.3 hm^2、地块长度200~1 500 m。研究成果可为不同地块条件的播种机组选型提供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9.
不同浸提剂处理森林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咸庆  柏菁  项文化  侯红波  彭佩钦 《土壤》2020,52(3):518-524
为了解亚热带森林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的特征规律,采用培养离心的方法获取土壤溶液测得DOC含量,对比传统水溶性有机碳(WSOC)提取法间的差异。选取湖南大山冲森林公园保存完好的3种亚热带典型次生林地,按10cm一层采集剖面土壤,采用不同方法提取测定土壤DOC和WSOC含量,分析与土壤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及方法间的显著性关系。结果表明:①典型森林土壤DOC或WSOC含量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培养离心提取测得的土壤DOC含量明显较低,仅0.82~9.52 mg/kg,超纯水浸提的风干土WSOC含量达10.56~249.19 mg/kg,而0.5 mol/L K_2SO_4提取的鲜土WSOC含量达155.70~576.94 mg/kg,0.5mol/L K_2SO_4浸提的干土WSOC含量最高,达158.94~797.56 mg/kg,含量表现为:DOC干土超纯水浸提WSOC鲜土K_2SO_4浸提WSOC干土K_2SO_4浸提WSOC;②3种次生林土壤DOC或WSOC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方法测定的含量均表现为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林;③培养离心法测得土壤DOC含量与其他测定方法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并且土壤DOC和WSOC均与土壤pH、总有机碳、胡敏酸、富啡酸、全氮、全磷、速效态氮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达到极显著相关(P0.01),与土壤含水率和容重显著相关(P0.05)。培养离心法测得土壤DOC含量远低于水溶液提取WSOC含量,该方法下的测得值更接近于原位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实际值。  相似文献   
10.
用振动加速度作标准质量诊断信号,按产品质量波动服从平稳高斯过程,随机抽取20台样本在生产厂磨合试验台上以磨合工况测取加速度时间信号,用CF-500小型快速付里叶实时分析仪作加速度功率谱。通过对功率谱的分析,给出设计质量诊断仪的滤波器参数。测点按接近性好、信号强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