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空间无序蔓延、粗放式的土地开发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成为了水网城市发展的严重阻碍。研究将城市发展融入到生态过程中,结合水网城市特殊的自然生态特征,从突出水系绿道的生态廊道特征、完善慢行绿道网络连通功能、加强服务型绿道的城市载体功能三方面进行绿道网络构建研究,为水网城市的绿道网络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城乡土地开发也在不断重构和优化,面向存量建设用地的城乡土地再开发将是地方政府在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解决土地资源紧缺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从土地再开发的利益主体分析入手,剖析多元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关系,以期通过法律制度完善、政府职能转变、规划调控作用发挥、公众参与平台搭建等多方面共同构建和谐、合理、多元、综合化城乡土地再开发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江苏省苏南地区水网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乡村空间呈现出无序扩张的趋势,乡村聚落空间与水网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动态耦合关系。剖析现阶段苏南乡村聚落空间与水网环境的耦合现状,从结构、要素、功能3个层面提出苏南水网乡村聚落空间的优化策略,对构建苏南水网地区乡村格局优化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景观格局指数是反映景观结构与空间特征的量化指标,通过景观特征的指数化来描述景观格局现状。选取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借助ArcGIS、FRAGSTATS、SPSS等软件,对其景观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并对该地区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发现,耕地和林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分别减少了872.28 km2(-13.85%)和7.92 km2(-15.94%),部分耕地和林地转化为了建设用地,相应的建设用地面积占比由10.35%提升至19.45%,农用地被侵占的现象显著。2)通过景观格局演变分析发现,水域、草地以及林地破碎化程度增强、边界被割裂的程度加剧,景观复杂程度增加;建设用地破碎化程度有所减弱,空间分布上趋向集中,斑块类型复杂程度下降,边界变得更加简单和规则。2000-2020年,七都镇景观多样性增强,景观整体向着均衡化发展。3)通过驱动力分析发现,城镇建设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累积贡献率达到96.74%,是导致七都镇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以遥感数据为基础,采用GIS空间分析的费用距离加权方法,对南京中心城区绿地可达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京中心城区绿地整体可达性较高,逾九成居民步行约3min即可到达一块绿地,其余亦不超过10min。其中,附属绿地可达性最好,超过90%的市民采用任何交通方式10min内均可到访附属绿地;公共绿地可达性次之,70%的居民步行10min可到达公共绿地,采用非机动车或机动车则10min到达公共绿地的居民可达90%以上的比例;生态防护绿地服务面积较大,但分布偏远,居民可享用性相对较差,生产性绿地景观整体可达性最差。建议采取增加附属绿地规模、完善公共绿地功能、严格保护控制生态防护绿地和生产绿地适度规模等举措,有层次、有步骤的提高绿地服务便捷程度。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态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生态建设刻不容缓,而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重镇的苏南地区在生态建设方面也作了有益的尝试。生态补偿作为生态建设中的利益协调机制,其工作成果对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成效有重要的影响。从生态补偿利益博弈的视角出发,在对生态补偿中各利益方的博弈行为及其利益诉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苏南地区在生态补偿工作中存在的权利回应机制缺失、融资手段单一、监管机制简陋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的分析表明,通过包括受偿者利益反馈机制、市场交易平台在内的权力回应机制的构建,市场调控手段的采用和市场机制的建设,监管体制以及国家和地区生态补偿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来实现在生态补偿决策、运行、管理三个层面各利益主体间的交流和相互制约,有利于构建完善的生态补偿利益平衡机制,而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维权意识的增强则是生态补偿制度得以顺利运行的社会基础和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7.
低碳环境建设是21世纪城乡发展的必然趋势,景观环境的低碳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从分析目前乡村环境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人手,结合低碳理念,阐述了乡村景观环境建设的低碳化策略,并对乡村景观环境的有机更新,营造可持续发展、健康、安全的乡村生态环境提出一些律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特征与休闲环境开发的分析,结合对南京鹞子山休闲度假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的介绍,探讨城市边缘区休闲环境的生态规划途径,促进边缘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模拟预测苏南水网地区蓝绿空间格局多情景发展趋势,探究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情景方案。【方法】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南片区为例,设置自然发展、生态保护优先和城镇发展优先等3种情景,借助CA-Markov模型,对2030年蓝绿空间格局变化趋势进行多情景模拟分析,并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景观连通性评价解读蓝绿空间景观生态结构与生态格局特征。【结果】不同发展情景下蓝绿空间规模与格局变化差异显著。自然发展和城镇发展优先情景下,蓝绿空间面积呈现加速减少趋势,分别减少了3 626.37、7 145.74 hm2。蓝绿空间核心区、孔隙等形态类型负向变化剧烈,蓝绿空间破碎度增加,连通性降低。生态保护优先情景与自然发展和城镇发展优先情景相比,蓝绿空间面积分别增加了2 904.30、6 423.67 hm2,蓝绿空间核心区等形态类型增幅明显,孔隙率显著降低,蓝绿空间破碎度降低,连通性增强。【结论】自然发展和城镇发展优先情景对水网地区蓝绿空间呈现负向影响趋势,生态保护优先情景在维持蓝绿空间面积与格局稳定,改善蓝绿空间连通性方面效果显著。图4表4参23  相似文献   
10.
环境弱势群体需求的关注和维护是实现苏南乡村规划公平正义以及苏南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文章以乡村环境弱势群体为研究对象,选取苏南地区3个典型村庄作为研究案例,通过实地调查发现苏南乡村规划现状与环境弱势群体需求间诸多矛盾,并试图从“精神需求”“物质需求”和“社会需求”3个项度提出保护环境弱势群体需求的苏南乡村规划途径,以期为其他地区乡村规划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