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8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4篇
  20篇
综合类   51篇
农作物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言目前,在辽宁省农业生产上土地连翻还是轮翻,仍没有完全解决。特别是在何类土壤上采用何种耕作方法凋节土壤肥力因素恰到好处以实现高产稳产,同时又能尽量节省能源、降低成本。对此,辽宁省农科院和其它一些单位对河淤土、沙土、平地棕黄土进行过轮翻耙茬试验,论证了上述三种土壤实行轮翻耙茬的可能性。本试验研究是在坡地棕黄土上进行的,目的在于探讨质地较粘、具备毛管悬着水的坡岗地棕黄土实行减少耕翻次数的可能性,从而找出较为合理的耕作方法。一、试验设计和方法 (1)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田设在校内东方红农场第七队坡岗地上,地势东高西低,坡度5"左右.质地较粘,为粘壤土。地力中上等,O一20厘米耕作层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2.
洱海北部地区不同轮作农田氮、磷流失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明确洱海北部地区不同轮作模式下农田氮、磷流失特性,客观评价环境污染风险。试验在洱海北部地区沿弥苴河和罗时江流域的7个乡镇进行。采用定点取样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多点重复监测,调查不同轮作模式、轮作周期内田面水和沟渠水的氮、磷含量变化情况,研究不同轮作模式下氮、磷污染的负荷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田面水中,不同轮作模式下氮素的流失差异显著且以水溶态为主,可溶性氮浓度以大蒜水稻模式最高,油菜水稻模式最低,其它轮作模式居中分布;降雨径流氮流失量以大蒜水稻模式最高。磷素流失总量偏低,且以泥沙结合态为主,轮作模式间无显著差异。田面水质劣于沟渠水,田面水对沟渠水存在不同程度增荷作用;农田水对沟渠水总氮和总磷的增荷率分别为73%和82%,其中追肥是导致农田水对沟渠水增荷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中,大蒜水稻是洱海流域农田氮、磷流失风险最高的种植模式;蚕豆水稻比大蒜水稻模式减少氮素流失风险38%。应综合考虑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合理安排种植结构,为洱海流域种植结构调整、控制农田面源污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农业科研院所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新时代发展理念,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的创新发展是趋势和必然。文章以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为例,阐述了2015年以来该所在“顶天立地”的农业科研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效,总结了建立产业认知思想体系、现代院所管理体系、科技创新支撑体系、资源投入激励体系、产业服务对接体系等五大体系的工作经验,并提出了下一步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施用不同剂量(0%、0.5%、1%、2%、4%)花生壳生物炭对红壤和潮土种植小白菜(Brassica rapa L.chinensis)生长及氮素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利用淋溶土柱装置、根系扫描仪明确各处理小白菜生物量、根系形态指标,收获后土壤残留氮素养分含量,氮素利用效率,淋溶液氮含量等指标,探讨生物炭对不同类型土壤作物生长和养分利用的影响特征和机制。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和单施氮肥处理相比,施用生物炭在潮土上显著降低小白菜地上和地下生物量,降幅分别达59.1%~77.2%、70.6%~80.6%,但在红壤上却显著增加小白菜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增幅分别达35.7%~69.0%、63.0%~77.1%。此外,生物炭对其根系形态指标亦影响显著,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在潮土中施用生物炭,小白菜主根长降低了11.5%~30.1%,根表面积降低45.6%~55.9%,根冠比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在红壤中施用生物炭,对小白菜根长影响不显著,根表面积增加47.5%和56.7%,根冠比显著降低。说明施用生物炭在红壤上促进小白菜根系发育,而在潮土上抑制小白菜根系发育。在潮土中施用生物炭,降低小白菜氮素吸收效率64.7%~73.5%,氮肥偏生产力降低65.1%~79.3%;在红壤中施用生物炭则提高了小白菜氮素吸收效率44.7%~59.6%,氮肥偏生产力增加了32.0%~63.2%。同时,施用生物炭显著降低小白菜植株硝酸盐含量,降幅分别达40.9%~84.6%和18.8%~75.0%。在红壤中施用生物炭,通过促进小白菜根系发育,提高其产量,降低红壤氮素残留,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而对潮土施用生物炭,则抑制小白菜根系发育,降低其产量,降低其氮肥的利用效率,生物炭对潮土的高效安全施用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科技驱动创新的新形势下,文章以农业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实践经验为例,分析了创新文化建设对提升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探讨了加强农业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的途径,为不断提升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控蘖剂对超级早稻品种金优458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试验设喷施控蘖剂和喷施清水两种处理,研究了控蘖剂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稻株形态,孕穗期田间小气候及群体质量特征的影响。[结果]喷施控蘖剂处理能显著减少无效和低效分蘖的发生,增加高峰苗期分蘖构成中高效分蘖(单茎4叶及以上分蘖)所占比重。喷施控蘖剂处理的穗长、穗粒数、穗着粒密度、二次枝粳数及着生其上的二次颖花数及结实率均显著高于未喷施控蘖剂的对照。同时喷施控蘖剂能增加株高,中后期群体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提高孕穗期上三叶叶温和群体的透光性,增加叶片SPAD值,从而增强光合作用能力,但也表现出稻株节间长度增加,茎秆粗度减小等特点。[结论]喷控蘖剂措施处理最终表现为茎蘖成穗率、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协调上升而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7.
资源节约型农作制是进行农业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农作制度, 将成为我国农业生产中突破资源短缺这一发展瓶颈的有效手段。为明确我国主要农作区的资源特点和节约压力, 选择农业水、耕地、化肥3 种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 根据目前各农作区3 种资源的数量、消耗率、粮食产量水平等指标, 初步计算了各区节水压力、节地压力与节肥压力, 并据此初步推导出各区资源节约农作制的综合压力指数, 研究了资源节约农作制压力的空间分布。结果显示: 我国绝大多数农作区资源节约型农作制压力处于中度以下, 东部各农作区大于西部各农作区, 南方各农作区大于北方各农作区; 节水重点区主要是北方的东北区、黄淮海区、西北区和北部低中高原区, 节地重点区主要是东南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江南地区和华南区, 节肥重点区主要是四川盆地、华南区和江南区。  相似文献   
8.
生物炭对不同类型土壤中Olsen-P和CaCl_2-P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生物炭施入不同类型土壤后对Olsen-P和CaCl2-P的影响,通过室内土壤培养试验,研究施用2%(20 t hm-2)、4%(40 t hm-2)、8%(80 t hm-2)比例的生物炭条件下土壤中Olsen-P、CaCl2-P含量变化,以探讨不同类型土壤中施入生物炭后Olsen-P和CaCl2-P含量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1)红壤、水稻土、潮褐土、潮土中施用生物炭后,土壤中Olsen-P含量显著增加(P<0.05),并随着生物炭施用比例增加而增大。(2)培养42天后,施用生物炭对红壤中CaCl2-P含量无显著的影响,水稻土、潮褐土、潮土中CaCl2-P含量则随着生物炭施用比例增加而显著增大。(3)在同一生物炭施用量条件下,潮褐土和潮土中Olsen-P和CaCl2-P的增加量均显著(P<0.05)高于红壤和水稻土。  相似文献   
9.
选用活性炭与炉渣(3:1)、陶粒和火山岩作为垂直流人工湿地基质,进行不同基质净化畜禽养殖废水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3种基质对总磷(TP)都有很好净化效果,最大去除率分别得到了99.8%、82.2%和93.3%;三者对浊度也有很强的去除效果,分别得到了99.3%、90.6%和82.8%.活性炭与炉渣混合基质对生物需氧量(COD)和总氮(TN)去除比陶粒和火山岩强,可达到93.2%和68%.在0~5天这个时间段,模型内污水各项指标降低迅速,随后对废水的净化效果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0.
基层农民节水意识与节水技术采用取向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对河南省封丘县102个基层农户进行了节水意识与节水技术采用取向研究。结果表明,受访农户中仅有极少数具有较强节水意识,农户节水意识主要取决于其文化素质、种植作物种类、灌溉费用等。调查区内基层农户采用的节水技术中应用最普遍、效果最好的是管道输水。超过半数的受访农户表示如果节水技术合意则乐于采用,而对节水技术的要求最普遍是经济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