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2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20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珂字棉系统陆地棉的转化效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主要阐述影响棉花转化率的受体因素。结果表明,利用不同的棉花品种进行外源基因转化,品种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其中冀合713、冀合321、珂字201等的出愈率、分化率均比较高,其转化苗率在3.8%以上,是良好的转化受体材料。利用易于分化再生的棉花品种作受体,是直接获得正常的转基因再生苗、提高转化率的必要条件。农杆菌菌株AGL-1和LBA4404两者对棉花的侵染力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晋棉45号选育报告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品种来源 晋棉45号(原名99A-44)系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抗旱育种组1996年从晋棉13号中选出的丰产、优质、抗旱、高衣分品系94H-14为母本,以抗病虫株系K338为父本,历经杂交、回交、南繁加代选育而成.  相似文献   
3.
3%的"根正"水剂是北京施多富生物科技和福建新农大正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新型杀菌剂,为明确其浸种对棉花种子的合理用量及拌种的效果,2006年本所进行了棉种浸种的发芽试验;在大田棉花上进行拌种及喷雾试验,以鉴定该杀菌剂的浸种用量范围及试验拌种、喷雾对苗病和黄枯萎病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随着抗虫棉品种的普及与大面积在生产上使用,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棉田用药量大幅度减少,棉花生产成本逐年降低,棉花品质、产量提高,棉农收益增加。从1996年至今,抗虫棉对全国的棉花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产棉大国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近年来,抗虫棉在生产出现了早衰现象,许多专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两种说法:其一为病害,认为抗虫棉从品种选育开始,注重抗虫性状选育,忽视抗病性状,因此抗虫棉抗黄枯萎病性能差,大面积推广抗虫棉,降低了棉田的抗病性,造成棉花早衰;其二为生理失衡,认为抗虫棉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前期承载蕾铃过多,导致生理负荷重,营养物质和内源激素失衡,且抗虫棉对钾素反应敏感,后期棉株营养生理失调,典型表孽现是后期缺钾引发红叶茎枯病。  相似文献   
5.
研究分析了晋南自然降水的规律和特点,为旱地集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指出可以通过蓄集径流雨水来调节降水的时空分布,以丰补欠,以余补缺,充分利用天然降雨,提高旱地农作物产量,增加旱区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6.
轻便型农用车载负式移动喷灌装置,能够在复杂的地块上工作,而且水量可以随意调控,节约了水资源,提高了水利用效率.在棉田上使用,塑造了合理的棉花株型,改善了棉株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提高了棉田群体生产能力,节水20%~40%,水分生产效率比漫灌提高了1.2%~9.8%,皮棉产量达到1 560~1 653kg/hm2,取得了显著的节水效益.  相似文献   
7.
在转棉花不育基因工作中,利用kanamycin(简称KM)筛选携带有NPTⅡ基因的棉花试管再生株,其结果基本与大田涂抹除草剂结果一致.对于大量转化后代,用此方法比常规直接将试管再生株移入大田后再进行检测更为方便,而且减轻试验室的工作量、节省试验成本、节约试验空间、减少移入大田的非转化体的数量.  相似文献   
8.
随着适龄劳动力的减少和人工成本的增加,黄河流域棉区棉花收获由人工采摘向机械收获转变的迫切性日益增加。运城棉花综合试验站2011—2016年连续6 a在运城设置了"晋南棉花高密度种植模式探索"试验,把当地传统植棉的群体密度从6.0万~10.5万株/hm~2提高到12.0万~28.5万株/hm~2,利用缩节胺进行全生育期多频次、大剂量塑造棉花娇小株型;大幅度降低个体高度,减少单株果枝数量和单株成铃数量,缩短棉铃成铃周期,使棉花成铃期与当地光热富裕期高度吻合,以超大群体增加单位面积成铃,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籽棉产量和经济效益。结果显示,经6 a连续试验示范,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当然,晋南虽然春夏两季干旱少雨,但是在个别年份也会出现秋雨连绵,高密度棉花由于个体之间相互交错,在秋季棉花吐絮时容易出现下部烂铃,对棉花品质和产量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建议合适的种植密度为12.0万~16.5万株/hm~2。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掌握山西晋南各地小地老虎越冬代成虫发生量与海拔、气温、降雨等环境因子的关系,2015年进行了不同环境条件下小地老虎越冬代成虫性诱剂诱虫试验。结果表明:低海拔地区的成虫比高海拔地区始见期早,且发生量大;成虫始见期温度为5~6℃,活动的高峰期温度为11~19℃,终末期温度为25~28℃,低于5℃或者高于28℃成虫基本不活动或零星活动;在成虫主要集中活动的11~19℃范围内,不同区域成虫活动与温度变化差异显著,温度高时活动明显加剧,温度低时活动减弱;成虫的发生量随降雨量增加呈递减规律;从降雨前1日到降雨当日再到雨后1日也整体呈递减规律,但中雨前后3日,发生规律有所不同,呈"V"字形趋势;其中,小雨(或阵雨)当日及前1日、中雨前1日的平均单日诱虫量均大于无雨日的诱虫量。  相似文献   
10.
抗虫棉早衰主要是抗虫棉的生育特点与传统农艺措施发生矛盾,棉田生产技术没有随着棉花品种更新而适时改变造成的。在抗虫棉大面积种植的背景下,从改变棉花生态环境人手,协调棉花“源、流、库”的关系,以健根壮株为核心,培养承载能力强的棉花单株个体,根据不同的地力水平配制合理的棉田群体。可有效防止抗虫棉的早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