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学   52篇
  1篇
综合类   77篇
农作物   3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个杂交水稻新组合在云南永胜的高产栽培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几个高产杂交稻新组合在云南永胜高海拔、高产栽培条件下的秧苗素质、分蘖动态、株叶形态以及产量性状表现.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在套袋繁殖产生的滇Ⅰ型不育系合系42A群体中发现的可育株、及其与不育系杂交产生的F1和可育株自交S1代的育性和核恢复基因位点分析,发现不育系合系42A中出现的大约0.11%可育株包括两种类型。一类细胞质正常可育,核无恢复基因,基因型为N(rf/rf),类似保持系,认为是保持系混杂所致。另一类可育株的细胞质雄性不育,核有恢复基因,其恢复基因位于水稻Rf-1基因区域,基因型为S(Rf/rf)。这类可育株不可能来自异品种或保持系串粉,可能是细胞核携带的育性相关基因发生育性自然回复突变导致。本研究将这类可育株简称为“育性回复株”。  相似文献   
3.
滇型杂交粳稻的研究与开发在云南高原已有30多年的历史,为云南水稻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我们对滇型杂交水稻在旱作条件下的表型特征特性却知之甚少。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鉴定育成滇型杂交稻组合的耐旱特征特性,并对生长速率,其他表型性状与经济产量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滇型杂交稻旱作节水栽培和今后的耐旱育种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滇型杂交粳稻品种(组合)耐旱性有显著的遗传差异,其中滇杂35产量和结实率均明显高于其它4个参试品种(组合)。小区产量与每穗实粒数和减数分裂期的生长速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96和0.93,达极显著水平,与结实率的相关系数达0.9,为显著水平,表明在以小区产量为目标的育种项目中,使用这些性状可以大大地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4.
韩延丽  谭学林  谭亚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629-4630,4635
[目的]优化比色法测定糙米中γ-氨基丁酸(GABA)的方法,建立一套简便、快速、准确测定糙米GABA的测定体系。[方法]基于Berthlot显色反应,从测定波长及测定时间,苯酚、次氯酸钠及糙米用量上优化了比色法测定糙米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技术体系。[结果]试验得出,比色法测定γ-氨基丁酸的最佳波长为630 nm,5%苯酚溶液的最佳用量为3.4 ml,有效氯为7%的次氯酸钠溶液的最佳用量为1.5 ml,建议最佳的测定时间为60~180 min。以该试验方法处理米样时,米样的最佳用量为1.2 ml。[结论]该体系能简单、快速、经济、准确地测定稻米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可为以后筛选和选育富含GABA的稻米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栽培稻种间杂种的高度不育是从非洲栽培稻向亚洲栽培稻转移有利基因的最主要障碍.用携带非洲栽培稻的不育基因S1,以亚洲栽培稻为背景的桥梁亲本与非洲栽培稻杂交,可望大大缓解种间杂种的不育.以亚洲栽培稻合系39和非洲栽培稻IRGC104049为材料,培育出一批BC2F10中间材料,其表现型与轮回亲本表现型一致,供体遗传背号占14.18%.用其与合系39回交培育出的BC3F1花粉和小穗均为半不育,BC3F2群体的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呈双峰分布,分成半不育和可育两类.第六染色体的RM589、RM588、RM190、RM7639、RM586标记与目标性状相关极显著,并把控制育性的位点定位在RM190和RM7639间,距离分别为3.2cM、4.8cM,说明非洲栽培稻的不育基因S1已导入合系39,紧密连锁的SSR标记RM190和RM7639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S1在合系39背号下的配子消除作用达到79.61%,遗传基本符合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式.  相似文献   
6.
不同氮肥水平下杂交粳稻滇杂35产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施氮(0,150,300,450kg/hm2)条件下,对滇杂35及其亲本(母本合系42-5A, 父本南34)以及全国超级稻品种楚粳27的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土壤供氮水平较高条件下(土壤碱解氮154mg/kg),随施氮量的增加,滇杂35及合系42-5B的产量明显下降(P<005),南34的产量显著增加(P<005),楚粳27的产量差异不明显。在不施氮和施氮量150kg/hm2的条件下,滇杂35的产量表现均优于其余供试材料,特别是不施氮条件下产量差异尤为明显,较合系42-5B,南34和楚粳27分别高3144%, 3856%, 2477%。此结果与滇杂35多年的推广生产结果一致,表明滇杂35特别在适合土壤氮肥较低的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
从水稻单粒糙米中快速制备基因组DNA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方法用粳稻和籼稻单粒糙米作材料制备基因组DNA,在制备过程中,加入2%CTAB破裂液直接磨碎,无需加入液氮研磨,获得浓度接近40 ng/μL,可直接用于PCR扩增的基因组DNA.与从嫩叶中提取的DNA相比,其质量无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9.
成晨  徐津  谭学林 《中国稻米》2011,17(6):53-57
用改良的SDS法提取昆明市主要销售27个稻米样品的总DNA,从70对PCR引物筛选出7对多态性高、带型清晰的引物对稻米样品DNA进行基因型分析,构建了DNA指纹图谱;应用NTSYS软件进行相似性系数计算,利用UPGMA法构建聚类树状图。结果表明,这7个引物得到的DNA指纹图谱基本能将27个供试样本区分开,DNA标记的聚类分析基本能区分出市售稻米的籼粳类型。结果不但可为市售稻米品种真假鉴别、打击冒牌行为提供技术支持,也可为稻米品种的亲缘关系的分析和市售稻米的指纹图谱数据库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苏家秀  谭学林  徐津  李伟华  海梅荣  王婷 《作物学报》2011,37(11):2075-2084
滇I型不育系和保持系是我国粳稻杂种优势利用最主要的技术体系之一。本研究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定了79对滇I型同核异质粳稻不育系及保持系上三叶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 浓度(Ci)、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气孔限制值(Ls)和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结果表明,不育系间及保持系间的光合参数在3个叶位上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基因型间的这种显著差异为高光效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基础。同一叶位上不育系与保持系间的光合参数具有显著的正相关。除SPAD值外,其他光合参数值在不育系与保持系间没有显著差异,但不育系的SPAD值显著大于保持系。叶绿素相对含量不是粳稻提高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滇I型细胞质对光合作用没有负效应;利用滇I型细胞质转育的不育系的叶绿素含量很可能有所提高。基于剑叶光合参数值对保持系及不育系的聚类,不育系和保持系可分别分为高和较低光合速率的类型。本研究为滇I型不育系的高光效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也可作为杂交粳稻高光效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